【題解】
《通變論》在於論說兩概念(“名”)相與(相結合)成一複合概念後其內涵變化的某種通則。“通變”,變化之通例之謂,本篇篇名即由此而來。“白馬”、“堅白”皆設譬式論題,“通變”則在於使這類設譬式論題之所論形式化,盡管為了喻示其普遍適用仍不免列舉另一些相關例證。《道藏》本《公孫龍子》序列《通變論》於第四,今依然以第四編其次。
“通變”之說的焦點在於所謂“二無一”:在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結合而成的概念(“二”)中,不再有原來的這一概念(“一”)或那一概念(“一”);兩個概念在所構成的新概念中是相互規定的,相互規定了的概念已經有所“變”,因而不再是原來的各自獨立的概念。論題的展開依然沿用了主客答問的體例,全文分為四節。首節,客方開門見山提出問題:“二有一乎”(當兩個概念相與而構成一個複合概念“二”後,其中還存在先前各自獨立的某一概念“一”嗎?)主方回答說:“二無一”(由兩個概念相與而構成的複合概念“二”中不再有先前作為獨立概念存在的此一概念“一”或彼一概念“一”)。往下,客與主之間的“有右”與“無右”、“有左”與“無左”、“不可”與“可”等一係列問答,其實隻是對“二無一”這一論題從不同角度所作的闡釋。
第二節中,客方在按預設的伏筆連續發問而得到主方簡要的肯定性回答後,把一個似乎置主方於難以自圓其說境地的問題提了出來:概念“右”——在與另一概念(概念“左”)結合而構成一個新概念後——如果已經變了,怎麼還可以稱其為“右”呢(右苟變,安可謂右)?主方沒有正麵作答,他反倒以問對問:若是以“右”相稱的概念是不變的,那又怎麼可以說這概念“右”變了呢(“苟不變,安可謂變”)?這裏,暗示了主方以為不屑贅釋的一層理趣,此即:用以指示概念的字符(能指)雖然前後並沒有變,但這字符(能指)所指示的概念在與另一概念結合而構成一個複合概念後,其內涵(所指)已經有所變化。猶如“白馬”之“白”——這一由“馬”規定了的“白”——不再是先前未與“馬”結合因而不曾被“馬”規定的“白”一樣,“右”這一指示概念的字符未變,而為它所指示的“右”這一概念在與另一概念結合後其內涵卻已變得不再與先前相同了。
第三節,主方為解客方之疑,以“羊合牛非馬,牛合羊非雞”為辯題對“二無一”作了闡說。在主方看來,“羊”和“牛”的概念相合為“二”可得到有角牲畜的概念,而有角牲畜這一概念不同於“羊”的概念,不同於“牛”的概念,也不是“牛”、“羊”概念的簡單相加,所以主方著意要說“羊不二,牛不二,而羊牛二”,事實上,“羊不二”、“牛不二”也正可以說是“二不羊”、“二不牛”,而這“二不羊”、“二不牛”換一種表述即是所謂“二無一”。當然,如果要合成有角牲畜這一“二”的概念,隻能是“羊”和“牛”,不能是無角牲畜“馬”,更不能是屬於家禽類的“雞”。主方在此就“羊合牛非馬,牛和羊非雞”這一辯題所作的解釋繁冗而頗令人費解,但說到底,卻隻是要告訴人們:比勘於“雞”的“牛合羊”為“二”的概念隻是“牲畜”概念,比勘於“馬”的“羊合牛”為“二”的概念則不隻是“牲畜”而且是“有角牲畜”(嚴格地說,是“反芻牲畜”)的概念。由此,論主強調說,與其以“雞”為比勘對象來說“牛合羊”為“二”而“羊不二,牛不二”(“二無一”)的道理,不如以“馬”為比勘對象來說“羊合牛”為“二”而“羊不二,牛不二”(“二無一”)的道理。
最後一節,主方以“青以白非黃,白以青非碧”為辯例再度詮說了“二無一”的論題。“青”、“白”、“黃”屬“正色”,“碧”為“間色”,其可比性的範圍與程度不同,而分別以其相互關係為譬來說明“二無一”論題之意謂的效果也相異。在主方看來,“白以青非碧”是說白色概念和青色概念結合而成的“正色”概念不同於碧色所屬的“間色”概念,而“青以白非黃”則是說青色概念和白色概念結合而成的“正色”概念不同於也屬“正色”之一的黃色概念,以“白以青非碧”為譬語說明“二無一”的道理不如以“青以白非黃”為譬語說明“二無一”的道理更恰切、更相宜。
曰:二有一乎?
曰:二無一。
曰:二有右乎?
曰:二無右。
曰:二有左乎?
曰:二無左。
曰:右可謂二乎?
曰:不可。
曰:左可謂二乎?
曰:不可。
曰:左與右可謂二乎?
曰:可。
【注釋】
二有一乎:由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結合而成的二這個概念中存在原來的某一概念嗎?二,指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結合而成的複合概念。有,表示存在。一,指複合概念得以構成的原此一概念或彼一概念。
無:與“有”相對,表示不存在。
右:複合概念得以構成的原某一概念的代稱。
左:複合概念得以構成的與“右”相對的另一概念的代稱。
謂:稱呼,稱謂。
與:這裏指兩個“一”或“左”與“右”的結合。
【譯文】
問:由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結合而成的二這個概念中存在原來的某一概念嗎?
答:由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結合而成的二這個概念中不再存在原來的某一概念。
問:由概念左與概念右結合而成的二這個概念中存在原來的概念右嗎?
答:由概念左與概念右結合而成的二這個概念中不再存在原來的概念右。
問:由概念左與概念右結合而成的二這個概念中存在原來的概念左嗎?
答:由概念左與概念右結合而成的二這個概念中不再存在原來的概念左。
問:可以用概念右稱謂由概念左與概念右結合而成的二這個概念嗎?
答:不可以。
問:可以用概念左稱謂由概念左與概念右結合而成的二這個概念嗎?
答:不可以。
問:概念左與概念右結合可以稱謂由它們這種結合而產生的二這個概念嗎?
答:可以。
曰:謂變非不變,可乎?
曰:可。
曰:右有與,可謂變乎?
曰:可。
曰:變奚?
曰:右。
曰:右苟變,安可謂右?
[曰:]苟不變,安可謂變?
【注釋】
謂變非不變,可乎:說變化了的概念不再是原先不曾變的概念,可以嗎?“變”,這裏指某概念(“一”)與另一概念(“一”)構成複合概念(“二”)後,其內涵和外延發生了改變。如“白馬”之“白”(這一被“馬”規定了的“白”),不再是未與“馬”結合時獨立自存(“自藏”)的“白”。由此“白”到彼“白”有變化。“不變”,這裏指未與其他概念構成複合概念前的某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尚不曾發生變化。
右有與:指以“右”代稱的某概念有了與其相結合的概念,如概念“白”有了與其相結合者概念“石”因而構成“白石”這一複合概念。“白石”之“白”是為“石”所規定了的“白”,所以不再是原先未曾被“石”所規定的“白”;從此“白”到彼“白”,其內涵和外延發生了變化。所以下文遂有“可謂變乎”之問。與,參與;這裏指參與者,結合者。
變奚:《道藏》本原文為“變隻”,“隻”繁體為“隻”,與“奚”形似,可能由“奚”誤為“隻”。今據俞樾《讀公孫龍子》校釋改為“變奚”。奚,什麼,哪裏。
右苟變,安可謂右:概念“右”的內涵、外延如果已經改變了,怎麼還可以以“右”相稱。概念的內涵、外延雖然變了,但依然以原先的名稱相稱(如“白馬”之“白”的內涵、外延已經不同於原先獨立“自藏”的“白”這一概念,但仍以“白”這一名相稱),所以有這一疑問。苟,如果。安,何以,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