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生活的模樣(1)(2 / 3)

“把你的錢拿走!”

“阿婆,您看,我們這搞衛生呢,亂七八糟的,您要不下次再來吧。”語嫣知道丈夫生氣了,趕緊送走了趙阿婆。

“一把破劍,還當寶貝了!哼,有什麼了不起的。”趙阿婆一邊走一邊嘀嘀咕咕著。

“我就沒見過這種老太婆,什麼玩意!”

“好啦好啦,不要為了她掃了我們的興致。”語嫣笑了笑,遞過來一塊抹布,“你擦桌子,我來拖地。”

“還是我來拖地吧。”

一個溫馨的小家便在夫妻兩人的手中漸漸的有了些許的模樣,這個時候,忽聞有人按門鈴。

“您好,請問,您是金語嫣吧?”

“是的,我就是。”

“您購置的兩張小床到了。”

“怎麼買兩張呢?”

“孩子們都已經八歲了,還讓他們睡一起麼?”語嫣笑著,讓人在西麵的房間裏擺了兩張床。

而後,兩人又商量著該如何的布置房間。在書房裏,擺上一個針灸銅人,在書架上放上孫思邈的兩本醫書,兩本劍譜,又在書房裏清空了兩個抽屜,一個放著衣服,一個放著帶回來的金銀財寶,這些,如今都是無價之寶。

而學校裏的兩個孩子,正認真的聽著老師的講課。這裏的一切,對於兄妹倆來說是非常新鮮的。但同時也牢記父母的教誨,不打架、不罵人,與同學們和睦相處,上課不做小動作、不開小差、要舉手發言。

“鈴鈴鈴……”上課鈴聲響了。

因為正正和圓圓身材最矮小,所以安排在了最前麵。而所有的書本,校長早就安排好了都送到了兄妹倆的手上。這節課,上的是語文。

“同學們好!”

“老師好!”

“同學們請坐。”

就在其他同學們紛紛坐下的時候,前排突然竄出一句話:“謝謝老師。”

同學們一陣哄笑。

正正疑惑了:“老師請我們坐,我們身為學生,豈有不謝乎?”

同學們的笑聲更大了。真是奇怪了,難道說錯什麼了嗎?

“你們笑什麼?”圓圓有些生氣的說道,“老師授予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焉有學生坐著,老師站著的道理?”

正正接著說道:“老師,我想到了一首詩,以此來獻給老師。”

“哦?你說說看?”這麼可愛的孩子,老師不由得笑了。

“新竹高於舊竹枝, 全憑老幹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萬龍孫繞鳳池。”

“真是好詩!你知道這是誰寫的麼?”

正正恭恭敬敬的作了一揖,回答道:“啟稟老師,這是清朝鄭板橋的《新竹》。”

老師讚許的點著頭,道:“我們為方正同學、方圓同學鼓掌!”

“自古以來,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職責。”老師點點頭,道,“下麵,我們正式上課。把書本翻到第22頁,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古詩詞三首》,先來看這一首,這是唐朝詩人呂岩寫的《牧童》。”

老師抬頭看著同學們,道:“昨天你們應該都預習了吧?那麼,誰來解釋一下這首詩?”

同學們一個個的低著頭,恨不得鑽進書本裏,,或者變小了身體,好讓老師沒看見自己。

這時候,正正畢恭畢敬的舉起了右手:“老師,我來作答。”

老師有些驚訝,她壓根就沒想讓這兩個孩子起來回答,原因很簡單,他們倆是今天剛來的,書本也是今天剛發的。但是,全班就隻有他一個主動舉手,也罷,那就讓他試試吧。

隻見正正將書本合上,熟練的背誦道:“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這是唐朝詩人呂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

翻譯過來就是,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我們為方正同學鼓掌!”老師的目光中滿滿的全是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