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產
從日本海軍航空兵誕生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嚴格說來日本海軍所裝備的戰鬥機隻有一種,也就是艦載戰鬥機。無論是艦隊防空、要地防空、爭奪製空權、遠程護航等任務,都是由艦戰一肩挑了。一直到1938年以前,日本海軍也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好的,然而到了1939年,日本人發現情況有點超出他們的預想了。
首先是1938年1月26日,一隊蘇聯誌願航空隊的SB-2型快速轟炸機成功地突襲了南京大校場機場,兩架96陸攻化為廢鋁。這是被日軍通常稱為為“esube”的SB-2在中國戰場的首次登場。空襲中,巡邏中的95式艦戰完全無所作為,迅速被96式艦戰所淘汰。1938年2月23日,蘇聯誌願航空隊與中國空軍1大隊的蘇製圖波列夫SB-2型轟炸機群聯手空襲了日本占領下的台灣,鬆山機場和新竹天然氣田中彈多枚的損失。5月20日,由中國飛行員徐煥升機組駕駛下的美製馬丁139WC型轟炸機跨越東海在日本本土的九州島島投放反戰傳單獲得成功。這兩次作戰中日軍均未能做出任何反應。
最令日軍高層痛澈心脾的事件發生在1939年。在這一年的10月3日,由蘇聯誌願航空隊飛行員駕駛下的圖波列夫SB-2型轟炸機群奇襲了當時日本陸海軍航空隊在中國大陸戰場上最重要的基地——漢口機場獲得成功。一時間,炸彈與殘肢起飛,爆炸共鬼哭和鳴。12名日軍官兵被當場炸死,40餘名負傷。傷者中包括當時擔任第1聯合航空隊司令官的塚原二四三海軍少將。一枚炸彈命中了日軍指揮所,彈片讓塚原少將的左手與他的身體高唱sayonara,順便也讓重傷致殘的塚原本人永遠的和第1航空艦隊司令官的椅子高唱sayonara了。11天以後,SB-2編隊再度光臨漢口。紛飛的炸彈將機場化成一片火海,大約60架左右的日本陸軍和海軍作戰飛機被擊毀擊傷。這一次的攻擊中日軍的抵抗仍然無力,隻在轟炸結束後才得以起飛多架戰鬥機尾追中蘇機群並擊落了兩架SB-2。
在綜合實力明顯處於下風的中蘇空軍麵前遭到的連續的失敗給了日本海軍航空隊的高層很大的震動。他們開始認識到,要地防空作戰與製空作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對作戰飛機的性能要求也有很大不同。
按照日本的觀點,製空戰鬥機或者說空中優勢戰鬥機、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奪取戰區製空權為遠程轟炸機的進攻掃清障礙,主要針對敵製空戰鬥機和防空戰鬥機,強調優於敵同類機的飛行性能和大航程,而對火力的要求比較一般。防空戰鬥機或者說截擊機主要任務是重要地域的防空任務,針對的目標是敵轟炸機、攻擊機。要求要具備高速度、大爬升、重火力,而對飛行機動性和航程無太高要求。
也就是遇事喜歡走極端的日本人才會把製空戰鬥機和截擊機劃分的如此涇渭分明,沒有如此精確劃分的歐美國家就沒這麼大毛病。美國的P-38、P-47,德國的BF-109如果按照日本人的觀點肯定都屬於高速重火力的截擊機,可人家用於製空作戰也好製空作戰也好一直用得好好的。被日本飛行員戲稱為幹鬆魚的貝爾P-39空中眼鏡蛇戰鬥機低空飛行性能相當不錯,按照日本人的觀點算成製空戰鬥機應該沒問題。可是這東西偏偏又擁有當時美國戰鬥機中非常罕見的重火力。二戰時期的截擊機又不像後世的50-70年代,需要安裝更大口徑的截擊雷達和重型空對空導彈,反正高速度和大爬升對於通常意義上的單發戰鬥機都很有用,飛行員也不會討厭強一點的火力,研製生產一種性能均衡的通用戰鬥機才是二戰時期的主流思想。說穿了也就是日本人鑽進牛角尖出不來了。為了滿足戰術要求適度的加強某些性能自然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是沒別要刻意將各種性能嚴格對立。到戰爭後期日本陸海軍所裝備的Ki-844式戰鬥機疾風和N1K2-J紫電改戰鬥機都是這種通用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