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由海到陸,來自水機廠商的最後傑作(4)(1 / 3)

(三)源田之劍——戰爭末期的紫電改戰鬥機

(1)末代海軍戰鬥機紫電改的誕生

無論是川西飛機公司的設計師們還是日本海軍航空隊的將軍們也不是不清楚紫電11型戰鬥機的諸多弊病,紫電11型設計成那個樣子純粹是趕進度的結果,川西飛機公司對此並不滿意。在代稱1號局地戰鬥機首飛成功,川西飛機公司方麵按時完成了海航本部的要求之後,菊原靜男便立即開始了對1號局地戰鬥機做出的全方麵的改進。海軍方麵也接受了川西公司的建議,1943年3月5日,軍方正式向川西飛機公司方麵下達指示,要求公司方麵立即著手研製代稱1號局地戰鬥機改N1K2-J的改進型飛機。

對於譽係列發動機和VDM螺旋槳,川西飛機公司自然沒有什麼好法子。所以川西方麵的主要改進就集中在機體和機翼方麵。

紫電11型戰鬥機最令人詬病的莫過於那個二節式起落架。這一次,菊原靜男設計師索性對機翼大動手術,將繼承自強風水戰的中單翼布局調整為下單翼布局,而機翼的的形狀則沒有多大變化,與紫電11型基本相同。原來的紫電11型戰鬥機機翼上增加的兩門20毫米機炮以附加炮艙的方式安裝於機翼下方,這一次得以收進機翼內部,於是機翼上的兩個大阻力源消除了。同時,由於機翼距地麵的高度降低,起落架的高度已經不再成為問題,於是菊原靜男設計師可以用傳統的側麵收放起落架取代了原來的故障不斷的二節伸縮式起落架,一個重要的故障來源也消失了。

機身方麵也根據譽係列發動機的尺寸進行了修型,將機體上部有意識的絞細了一些,使機體的橫斷麵由原來的接近於正圓形變成橢圓形。同時機體後段略有拉長,比紫電11型長了40厘米。機身形狀經過調整後,等於將座艙的位置相對有所提高,於是此前也一直有人抱怨的前向視野同樣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自強風以來一直采用的自動空戰襟翼得到了保留。對於這個東西,飛行員們的觀點很走極端。有的飛行員認為可以在空戰中放手駕駛而不必擔心失速問題,使大得多的紫電改戰鬥機達到了與零戰相當的盤旋性能。同樣也有飛行員對這個東西相當討厭,他們發現在自己試圖橫滾時也有可能不受控製的轉了個圈。即便在自動空戰襟翼的可靠性得到全麵改進之後,也有些飛行老手很討厭這套裝置對格鬥速度的限製。更偏愛高速空戰的老飛們索性在空戰中關掉了這套係統。

從96式艦載戰鬥機到零戰的中前期型號,日本海軍戰鬥機的生存性能一直飽受飛行員們的詬病。零戰的後期型號雖然在這方麵做了不少的改進,但是一個是為時已晚,一個是對已經不先進的零戰的飛行性能影響太大,總的來說都不是很成功。而N1K2-J戰鬥機則明顯不同。憑著2000馬力級的譽21型發動機的強大動力,1號局戰改有足夠的能力來承擔更大的重量而不必擔心過度降低飛行性能。所以,本機得以采用了當時日本海軍所擁有的全套防彈設備。機翼、機身上的油箱全部增加了橡膠防彈塗層,又增加了二氧化碳自動噴射裝置用於滅火。座艙前方采用了防彈玻璃。但是奇怪的是,飛行員座椅後方的防彈鋼板雖有計劃但一直沒有真的裝備。

N1K2-J的修改過程中,有個特性非常顯示出川西飛機公司設計師的功力。在修改1號局戰的基本設計時,菊菊原靜男第一次將生產的工藝性納入了考慮範圍。通過努力,他成功地將1號局戰的零部件數量由大約66000個減少到大約43000個,一舉降低了三分之一強。加上在設計之初,菊原就一直拒絕堀越二郎式的雕刻,堅持不在主要構造上額外打孔以降低機體重量,而是將減重的努力主要集中到了結構的合理化方麵。通過這樣的努力,N1K2-J的生產性比以往的日本任何作戰飛機都有了質的提高。製造一架紫電改戰鬥機所需的製造工時為6800個不到,而量產化的零戰所需的製造工時為14000-15000左右。製造一架紫電改戰鬥機所需消耗的工時還不到零戰的一半。大幅度簡化生產工藝提高製造效率的優越性作為普通飛行員自然感覺不出,而對於一直為資源匱乏工業底子薄弱難以支撐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的日本(雖然這些並沒有改變陸海軍之間互相扯皮重複建設項目眾多的事實)來說,無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尤其是戰爭後期,日本的兵役機關對於國內適齡青年的破壞性使用,導致大批富有經驗的技術工人毫無意義的走上前線一去不返。他們所留下的崗位空缺隻能由中學、高中的男女學生們“勤勞奉仕”加以解決。放在今天的宅男眼裏,如穿花蝴蝶般穿梭於機床邊的水手服少女們肯定會讓他們興奮不已,可惜水手服少女與合格的戰鬥機之間差距不是一般的遠。生產性得到全麵改善的N1K2-J戰鬥機無疑是當時最適合也是唯一適合這種局麵的機型。將生產工藝性放在設計規範中加以考慮,這在日本戰鬥機的發展曆史上還是第一次。可惜的是為時已經太晚了。順便一提,美國著名的P-51戰鬥機雖然采用了諸如層流翼型這樣的比較耗費工時的技術,但是製造工時隻有4500-5500之間。紫電改戰鬥機與之相比還差一大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