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在寫這篇《分手的情書》前,是因為思念某個我很在乎的人的同時,聽到了亮亮的:想起你的夜裏/眼裏不停的流淚/想著我們過去我的心很痛很傷心/想起你講過的話每一句鑽入我心底/想珍惜這段感情/可是你已離我而去/心裏麵想的人全是你/離開傷心的地方/離不開愛你想你夢裏的日子……
亦或是想起了那些一直關注著我的網絡朋友,比如九紋龍,天涯咫尺,藍顏知己,simon等。認識他們的時候我還是在上大學,跟他們一起的那些日子轉眼間就成為了過去,3年過的真的很快。於是,就有感而發了。
一直以來,真正的我都是個比較傷感的人,喜歡比較傷感的東西。比如傷感情歌,傷感電影,那些結局越悲慘的東西,我越是比較的喜歡。喜歡在深夜裏一個人在不開燈的時候看一些恐怖的影片,越恐怖我越是覺得刺激。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的感情生活從來都沒有快樂過,除了在網絡中的九紋龍能讓我有戀愛的感覺外,沒有人能讓我有這樣的感覺。也曾經愛過,可是結果總是很悲慘的,不是從來沒愛過,就是一開始有感覺後來連感覺都沒有。就像一個朋友所說,我所謂的愛情根本就不愛情,我隻知道愛和被愛的感覺,從來都不知道戀愛的感覺。其實是這樣的,有的時候覺得很悲哀,二十幾年連什麼叫戀愛都不懂。
我從來都不喜歡看浪漫劇,尤其是韓國的,看了之後讓人覺得心痛。我比較喜歡看生活片,比如張恨水的《金粉世家》,馮鞏自編自導自演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牛莉等主演的《離婚女人》,看完之後總能讓人沉思。同時,我還比較喜歡看歐美片。
我喜歡那種含苞未放的花朵,因為沒有開放,才讓路過的行人在憧憬中記取她意念中的萬千芬芳。我慶幸學生時代的朦朧戀情,是一朵沒有開放的花,惟有如此,才沒有讓我的青春哭泣著蹉跎……
沒有纏綿的玫瑰,沒有婉約的絮語,甚至從來都沒有過“以後”,也正因為缺少下文,才會讓人覺得特別的刻骨銘心。如若延展成一場正式的戀情,愛過了,痛過了,那輕冰微雪的戀慕便永遠不複重現。
我之所以不再叫“☆╰詪╰伱!”,是因為一個朋友的一句話:全世界能夠救你的人,隻有你自己。
有個女孩,跟很多教練學遊泳,但是老學不會。因為她害怕嗆水。每次都死死的抓住池邊的把手不放。教練說:“放手!放手!”她就是死都不放手。最後一次,教練說:“你不必再來上課了,再優秀的教練都教不會你,因為學遊泳的第一步就是要放手”後來,她轉念一想,就放手一次看看,結果沒多久就學會遊泳了。
不要老說舍不得,放不開,其實這隻是一念之間的問題,要改變命運就得從這一念頭開始,就像學遊泳一樣。首先,要痛下決心離開他,要知道,就算他回頭,他也不再是當初你認識的愛的那個人了。痛下決心後,才能談到怎麼行動。記得當初,同事朋友都說他不愛我,都勸我放棄的時候,我就是說舍不得。可是當那天晚上當他告訴我,他不愛我的時候,甚至剛開始有感覺後來連感覺都沒有的時候,就在那一刻我決定放手了。雖然我當時還是很愛很愛他的。甚至在那以前,每天晚上睡覺前,如果沒有聽到他的聲音我就睡不著,一天沒有給他打電話我就覺得難受,感覺會死。可是現在,我覺得也就那麼回事,沒有他的日子,我照樣過的很好。
痛下決心後,要不厭其煩的向好朋友訴苦,就像此時的我對你一樣,情緒發泄越多,壓力越是減輕。
其實戀愛也是一種過程,我們可以享受其中的快樂。就像是我們都在享受死亡所帶來的過程一樣。
總是一個人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的翻看著日記,仿佛尋找回憶便能擁有回憶,可現實總是太殘忍。一片葉子路進小溪,總會隨著溪水一起流走的。
風來時,河麵會泛起波紋;風停了,波紋很快就消失了,像風從來都沒有來過。一塊石子,投進湖裏,蕩起圈圈漣迄片刻之後,也會無影無蹤,仿佛湖中根本就沒有那塊石子的存在,我們誰也無法挽留歲月的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