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2)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統禦,一切不約而同,統一尊循,無有例外。這個(假設的)統禦者,不生不滅,無形無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恒古不變。其始無名,故古人強名曰:道。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隻是古人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個名稱,簡而言之,道隻是一個名稱,隻是一個字,而不是道的本質。它本無名,可以叫它XX,也可以叫它YY,也可以叫它道。名為XX,即不是XX,名為YY,即不是YY,名為道,即不是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宇宙的萬物的始基。它是永恒、絕對的形而上存在;既超越主客觀的差別,又超越時間、空間、運動和因果等經驗範疇;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沒有任何屬性的抽象實體,但是,人們在說她時給它附上了各種屬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由此,便產生兩種道:一個是無屬性、無差別、無製限的道,稱為不可說\"道\"這種道隻可直觀體顯與體悟;一個是有屬性、有差別、有製限的道,稱為可說的\"道\"。恒道是絕對的實在,是萬物的本原和規律;而非恒道則是經過人主觀化了的恒道,是一種現象或經驗的東西。\"道\"即是道體,是一形而上意義的實體,道體並不是孤懸獨存,與世間截然分離的,\"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正是世人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古人把它自己如此,這樣,那樣,強名為道。今人認為道就是道,忘卻了它的本,而抓住了它的末。

若人真要明道,先離道名,既離道名,即無見解。既無見解,清靜自然,唯有體會,既有體會,體道同一,體會已過,體會不存,體道已同,已無同與不同,無彼無此,無我亦無道,身體自己如此,名為得道。實無所得。

道之本者,自然也。自然者,它自己如此,即無一切它自己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觸改變的運化。

以此,故道經、佛經,皆千說萬說,無為、無住、無相、無體、無有、無無等等。隻是讓學者,不要以自己的心意神去改變道的運化。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知如不知,覺如不覺,有而當其無,盡量減少參與,以至於我無為而道無所不為。自然而然運化以至身與自然運化同一,名為得道。

道之中者,自然也,自然者,它們(他們、她們)自己如此,即無我自已的心意神和接觸改變的運化。

後天之道,源自先天之道,後天之道是先天之道的表現。先天之道表現為:

無中生有,有中反無。

柔弱勝剛強,以德而化,天下歸。

勢未成,需靜守,勢已成,自向前。

陰陽反複。

陰陽相合。

瓜熟蒂落。

功成身退。

等等

道之末者,自然也,自然者,它(他、她)自己如此,即有我與它(他、她)的心意神和接觸改變使它(他、她)形成現在、過去、未來的運化。

此道者,道路之道,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詭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知道之道,創造之道,命運之道,蒼天之道,輪回之道,生命之道,毀滅之道,歲月之道,是非之道,善惡之道,外邦之道,社會人生之道、致知之道、劍道,刀道,丹道,陣道,器道等等不可盡言。此皆人與事物互相左右影響改變之道。

道,可以說,可以名,義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產生於天地之先,是開辟天地之始;大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所以這個\"道\",難以徹底講述出來,隻可以直觀體驗。同時也說明,\"道\"不是口頭上的空談,而是實際的存在。

經商有\"生財之道\",企業有\"經營之道\"。健康有\"衛生之道\",生活有\"養生之道\",做人有\"處世之道\",《莊子》甚至說\"盜亦有道\"。俗話說:\"各有各的道。\"可見這個\"大道\"與人生關係之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