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之道在於扶貧(2 / 3)

在他的悉心照顧、幫助下,從此李魚一家三口人,不但不會為吃穿發愁了,而且全家經濟狀況也有了明顯的好轉,全家人的精神狀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院子裏終於又能夠聽見他們愉快的笑聲了。

現在,雖然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了,但每逢有人提起這件事情,李魚就充滿感激之情,情不自禁地連聲說:“還是鄭書記關心咱窮苦人家呀,隻要有共產黨在,就不會叫俺孤兒寡母受窮的!”

“她要是一死,這個家肯定就塌了!”

“唉——這人命太苦了!”永壽縣監軍鎮古屯村的老老少少都這麼認為。她是誰?

她就是——85歲的王玉梅。裹著小腳的王玉梅是一家5口人的頂梁柱。她的丈夫眼瞎,小兒子下身癱瘓,死去的大兒子留下兩個孫子。85歲的她,要做一家人的飯。從早到晚,手是白的,臉是黑的,蒸饃、擀麵、炒菜、熬拌湯、拉風箱……樣樣都得幹;從冬到夏,要做全家人的衣服。老的、少的、棉的、單的……僅鞋幫子她的包袱裏就存了12雙;全家6畝地,她種不過來,隻好租出去3畝。剩下的3畝口糧地,一年兩料的種與收,她都是主力。平日一出門,她手裏肯定拿著一個用兩根鐵絲做成的耙耙,從來沒離過身,因為家裏做飯、燒炕用的樹葉、蒿草全要靠耙耙弄回來。

她的家,是一個比她年齡還要久遠的荒落的院子。從近期上房坍塌的山牆處,你都可以看到一尺寬的天。“這是我嫁到這個家時住的房子,現在已不能住人了。”能看得到她一臉的苦楚。在用土牆堆砌的偏房裏,僅有兩張土炕,一張是癱兒子的,另一張是她與老漢和兩個孫子四個人的……“如果不是鎮上、村上這些幹部撐著,我實在都想從崖上摔下去……”她哽咽著告訴記者,“村支書一來屋裏就說:‘你要啥你就說,全村人都會幫你。你身體還這麼硬朗,這一家人有你沒你,實在不一樣。’”一說到村幹部,老人臉上便有了笑容,“一年夏秋糧食收了,拉不回來,他們就派人幫著拉;交糧時,村裏就派人、派車幫著交;種地時,化肥、種子全是他們操心……村支書還用自己的錢給我院子安了自來水。”

《陝西日報》2004年11月23日在“關注貧困特別報道”。

欄目發表的一篇題為《一位85歲農婦的願望》文章裏,記者是這樣描述他在采訪時看到永強與貧苦農民的全家合影照後心靈所產生的強烈震撼的——在屋裏板櫃的正中央有一個鏡框,是一個城裏模樣的人與他們全家人的合影。“鄭書記——”老人眼睛倏然一亮。旁人告訴記者,這是永壽縣前任縣委書記,現任延安市委副書記鄭永強。

說著老人從櫃子裏端出一套漂亮的月餅盒子,“這是前年八月十五他們一家三口來看我時提的月餅,還給孫子拿了幾套衣服……”看得出來,老人很高興,“現在縣上的領導和鄭書記那時一樣,一逢過年、過節都來看我。”

“你現在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在將要告別這位裹著小腳的85歲的老人時記者問。

“我能有什麼願望?如果非讓我說的話,那就是能住上一間新房,裏麵有一個大炕,在我臨死時,能讓我把腳伸直美美地睡上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