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永強不是那種愛說大話、好大喜功的淺薄之輩,隻要他說到的,就一定會千方百計努力去做到的。在他身上,沒有一點架子,更沒有一點官氣,在許多同事、朋友眼裏,永強倒更像是一位沉湎於科學知識海洋裏的學者,崇尚科學技術是他一貫的堅定信念,也是他工作產生動力、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說他在永壽縣當領導吧,他先是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然後認真分析,撰寫文章,試點推廣,最終才形成利縣利民的大膽決策。
記得1996年至1997年,永強在推廣地膜小麥新技術的時候,他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後,並不急於馬上就推廣,而是針對該縣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生產效益相對較低的實際情況,首先組織起一支力量雄厚的農業科技宣講團,在全縣範圍內大張旗鼓地開展農業科普知識宣傳活動,然後又組織農業科技人員下村入戶,確定包扶項目,建立示範基地,以示範點的示範成果來帶動全縣的農業實用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工作。這樣,就確保了農民朋友對新生事物能想得通、看得見、願意學、喜歡幹。在此基礎上,經過兩年多的積極探索、推廣和應用,永壽縣1998年的地膜小麥一下子就推廣了13.84萬畝,1999年達到15.8萬畝。一舉創下了該縣在農業科技推廣史上“一項技術、一次性大麵積推廣”的從未有過的成功範例。
由於這個原因,1999年召開的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現場會,特意將該縣作為其中的一個參觀點。當時,來自國家農業部和各省農業廳的100多位與會代表,對永壽縣地膜小麥的推廣工作紛紛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該縣1998年至1999年連續兩年均被鹹陽市政府評為地膜小麥推廣工作先進縣,還獲得了9.7萬元的獎勵。
在地膜小麥大麵積推廣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他又多次要求相關部門將成熟的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應用到油菜生產上,通過試驗取得成功後,又由示範轉向大麵積推廣,加大技術推廣力度,為甘藍型油菜的南種北移提供了新的經驗,同時更為渭北旱塬油菜生產、農民致富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應用新技術帶來的豐厚回報,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科學種田的積極性。鄭永強非常敏銳地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引導農民進一步開闊視野,充分利用地膜小麥麵積大的規模優勢,一鼓作氣、積極探索、大膽試驗開發出了“一膜兩用”的新技術。具體來講,就是在地膜小麥田,做套種玉米、油葵等經濟作物的不同模式的試驗、推廣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增產增收效果,從而為永壽縣這一經濟發展落後、耕作傳統陳舊的山區農業貧困縣找到了一個勤勞致富的起始點和突破口,也給地處偏遠、觀念陳舊的人們心裏吹進了一縷農業科技新風,也為今後的大田作物結構調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更為該縣推行農業耕作製度改革、提高複種指數和農田利用率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
由於永強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麵所做的不懈努力,1999年全縣地膜小麥平均畝產達205公斤,較以前的露地生產每畝單產至少增加了100公斤以上;地膜油菜也獲得了畝產95公斤的好收成,比大田油菜畝產高出了60公斤;地膜小麥田間套種玉米更是取得了畝產小麥250公斤和玉米504公斤的雙豐收。老百姓樂了!因為這一年正值該縣的大災之年,然而永壽縣的農業,在這一年非但沒有減產,反而獲得了豐收。永壽縣的農民,在這一年非但沒有因災返貧,反而獲得了增收。
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麵,鄭永強通過他紮實的工作和勤奮的努力,給農民帶來的希望和好處,還不僅僅是這些。由於他工作得力、領導有方,全縣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各項新技術應用四處開花。
之後,永強馬不停蹄,再接再厲,與時間賽跑,又狠抓了良種推廣、果品的優良品種更新換代、地膜覆蓋技術的大麵積應用和以布爾山羊繁育改良為主的畜牧業開發工作,使全縣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了35.6%,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他本人也被科技部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永壽縣是典型的北部山區縣。該縣共有林地38畝,草山草坡32萬畝,發展草食類畜牧業養殖條件優越,經濟潛力巨大。
鄭永強自1997年上任伊始,就與縣委、縣政府領導成員一道,統一認識,堅持“行政推動,輿論鼓動,政策調動,服務促動,典型帶動”的方針,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興龍頭,抓大戶,建基地,拓市場,強服務,在全省首家引進了布爾山羊原種,成立了永壽縣布爾山羊發展推廣中心,該站位於蒿店幹堡村,縣示範農場院內,距縣城約10公裏處的312國道旁,交通十分方便。永強與縣委、縣政府一班人一道,為了抓好布爾山羊這一優勢產業的發展,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而成立的技術服務機構,專門負責全縣布爾山羊的繁育、改良和推廣工作;為各基層改良點進行全方位服務,為周邊地區提供冷凍精液、改良器械和技術服務;參與中介、培植市場、建立基地、擴大規模,使永壽布爾山羊這一優勢產業蓬勃發展。
全站當年共有技術人員7名,飼養純種布爾山羊公羊15隻,截至2000年底完成改良3600隻,製作顆粒15000粒。
紅提葡萄又名紅地球、大紅球、晚紅、秋紅等,是目前國內、國際鮮食葡萄中的一流品種,它以粒大、色豔、含糖量高、極耐貯運而深受市場青睞。該品種由美國加州大學於20世紀70年代育成。80年代中期由沈陽農業大學首次引入我國。從1999年開始,在永壽縣園藝場、監軍、馬坊等單位和地區引種試驗。到目前已發展到360畝,初步形成基地之一。
永壽縣1998年被陝西省政府評為科技工作先進縣。
永壽縣1999年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縣扶貧辦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扶貧攻堅先進單位。
縣扶貧辦2000年被省扶貧辦評為全省扶貧係統先進單位。
並設立200萬元的發展推廣基金,建立了縣良種羊場,引進了大禹養殖公司等龍頭企業,在全縣設立14個改良點,推動了布爾山羊的繁育改良工作得到了較快發展,使全縣原種布爾山羊存欄數超過了2000隻,占全國存欄總量的1/4,還累計改良本地山羊4.5萬隻,產雜交代近7萬隻,並向全國20多個省區累計售出原種及雜交代3.5萬隻,僅此一項,就使農民增加收入6500萬元以上,人均增收達400元。
在看得見、摸得著的顯著利益驅動下,永壽縣呼啦啦一下子湧現出了諸如甘井、監軍、渡馬、蒿店、馬坊、豆家等典型鄉鎮和郝家、延村、翟家、喬家宮、溝圈頭、上來、輝家等布爾山羊飼養畜示範村。
2001年4月,中共鹹陽市委、市政府在永壽縣召開了“全市布爾山羊繁育改良推廣暨舍飼養殖現場會”,在全市範圍內推廣了永壽縣的經驗;2001年6月,國家人事部引智辦公室和國家農業部在永壽縣召開了“布爾山羊胚胎移植和改良工作現場暨培訓會”,麵向全國推廣永壽縣改良和胚胎移植工作經驗;
2002年4月,陝西省農業廳在永壽縣召開了“全省養殖小區建設現場會”,在全省推廣了永壽的養殖經驗。
有人說,縣領導就是縣上的“父母官”。而永強卻常對我說,其實,他無論當縣長,還是當書記,都是農民的兒子。我是喝涇河水長大的,人民群眾養育了我,現在我隻有盡心盡力、勤奮工作,多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才能對得起養育我長大的這片天、這片地、這片山、這片水啊!
當時,作為永壽縣的主要領導幹部,永強不僅處處在群眾中注意保持一位共產黨員、一位農民兒子的樸實本色,而且尤為可貴的是,作為一名縣級領導,他更加注重用人民賦予他手中的權力,為老百姓謀實惠、辦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