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概念,此種意義上的代價就是社會為發展所支付的社會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既有生產成本又有機會成本。生產成本是生產某種產品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機會成本是指這些產品被用於生產一種產品就不能用於生產另一種產品,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在社會發展中,我們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當我們要實現某種價值目標時不得不犧牲其他價值目標,這就是實現某種價值目標時必須付出的機會成本。
第二,代價存在於成本的實際投入中。這就是主體為了謀求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作的必要的投入或付出,也即成本。應該說,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發展都必須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資源投入、資本投入、人力投入等等,這種投入是必需的,因為有支出才會有收益。當然,這裏有一個投入合理與否的問題。合理的投入無疑對社會發展是有利的,而不合理的投入對社會發展是有害的。
第三,代價存在於主體的實踐活動中。社會發展過程是一個價值世界的創造過程。然而,人的創價活動往往具有雙重效應:正效應和負效應。正效應是人通過創價活動達到了一個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統一的活動結果;負效應是指被人們所創造出來的對象物,不但不是對創價活動主體的本質力量及其過程的積極肯定,而是反過來成了壓抑、束縛和否定主體生存發展的異己力量,這種實踐活動的負效應就是代價。近代以來,人的創價活動所帶來的負效應是全方位的。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看,人的創價活動的負效應表現為生態失衡、環境汙染、能源短缺、土壤退化以及全球性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等;
從人與社會的關係上看,表現為人創造出來的社會關係、社會結構、體製、組織所造成的人的異化等;從人與自身的關係上看,人的創價活動所衍生出來的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等,使人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了尊嚴、權力、價值,使人變成非人化的物。從人類實踐活動的總體情況來看,隻存在代價大小的問題,而不存在有無的問題。
第四,代價存在於價值的轉換過程中。在新舊價值的轉換過程中,人們為了實現新的價值目標損害或犧牲一些已有的價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曆史的任何進步都伴隨著相對的退步。
誠如恩格斯所言:“數千年文明製度的建立,是以原始平等的喪失和純樸道德的失落為代價的。”“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同時前進一步。”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上,由於社會曆史條件的局限性,有些新價值目標的創造和實現常常是以否定一些既有的舊價值為代價,這就是社會發展中的價值損失性。
第五,代價存在於人的認識活動中。人總是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在特定的時空範圍內從事價值創造活動的,這就決定了人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其間難免發生失誤。誠然,同動物的活動相比,人類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是有一定的預見能力的,但這種預見能力又是不充分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因為,人們不可能“全息性”地對未來作出預測。正由於人的認識的局限性,使人在創價的活動中難免要為此付出代價。
二代價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中,人的實踐活動由於受主客觀諸多條件的限製而表現出複雜性和多樣性,這就使得代價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將代價區分為不同的類型。
從代價的主體承擔者的角度,把代價分為個人代價和集體代價。從人的實踐活動所賴以進行的前提來看,代價可分為投入性代價(或消耗性代價)和選擇性代價。從代價的損耗性質來看,代價可分為物質代價和精神代價。從代價發生作用的時效來看,代價可分為短期代價和長期代價。從代價的功能來看,代價可分為必要代價和非必要代價。如此等等。
代價作為與進步相對立的一種現象,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客觀存在。代價產生的原因在於:
首先,從實踐方麵來看。實踐作為主體對客體的一種改造活動,必然要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基礎上並借助於一定的手段和工具來進行。但是,在現實的發展中,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很難統一起來。一方麵,兼顧到了合目的性,卻有違背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實踐進程總是通過付出代價的方式來實現。因為客觀世界“走自己的路”,它不隻為主體發展而存在,當主體違背外部世界的規律而隻按主觀意誌行事時,必然產生代價。另一方麵,人又有自己的目的和意誌,他不僅按照客觀規律行事,還要按其目的行事,當實踐的發展進程不符合人性的發展要求和人的目的要求時,就必然要付出代價。
其次,從認識方麵來看。人的認識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把握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因為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的暴露需要一個過程,人的實踐活動不可能使主體和客體達到完全的統一,這就使得實踐的進程必然以付出代價的方式進行。同時,主體的認識和改造能力由於受著特定曆史條件的製約具有曆史的局限性。人的認識這種相對性和曆史局限性必然帶來人們判斷、選擇和實踐活動的曆史局限性,進而必然會造成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某些不合理性,從而使人們的選擇和實踐付出一定的代價。更為重要的是,由於人的實踐活動具有生成性和開放性,這就使得實踐的始態和終態之間並不是等價的、對稱的、可逆的,而是不等價、不對稱、不可逆的。因為它們的關係不是那種由“潛在”到“顯在”的預成性的,而是由“無”到“有”的生成性的。在這個意義上,實踐的終態總是大於它的始態,終態總是包含著始態所不具有的新的規定。這正是實踐活動所特有的創造性和探索性所在。它使實踐在其“事先”與“事後”之間形成了一道“無知之幕”,並構成人們充分地預見未來所難以逾越的認識論屏障。正是由於人類實踐後果及其潛在效應和延遲效應的不可充分預測性,使得社會發展往往會為此付出代價。
再其次,從主體方麵來看。人是社會發展的實現者,是實踐活動的承擔者。然而,人是有利益矛盾的主體;由於人所處的社會曆史條件不同,因而人的需要和利益也就各不相同。盡管人類存在著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的存在並沒有消除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間的矛盾和衝突。其表現為:一是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這種矛盾往往使社會發展以犧牲個人的、甚至是整個階級的利益為代價為自己開辟道路。二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人類常常由於思想的狹隘和行為的短視而犧牲長遠利益以滿足眼前利益,從而為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
再次,從活動的手段來看。人類實踐活動所創造的成果屬於人化產品,這些產品或成果本身也許是積極的、有益的,但由於曆史條件的局限性,獲得產品或成果的手段卻是不合理的、不正當的,這也會導致負麵效應的產生。
最後,從社會變革方麵來看。每一次大的社會變動,其深層的客觀原因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其直接結果表現為利益結構的重新調整,原先起支配作用的利益集團(或階級)有可能在動蕩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喪失其主導地位而被新崛起的利益集團取而代之。新的利益集團在追逐自己的利益時必然要否定、奪取其他集團的利益。這樣,從社會整體利益實現的角度看,新利益主體的湧現和主體利益的實現必然要以犧牲其他主體的利益為代價。同時,在新的利益主體剛剛產生的時候由於自身力量的弱小而暫時被舊的利益主體所壓製或扼殺,這也是一種代價。
代價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探明代價的成因,其目的是要找到克服代價的方式和方法,使社會以最小的代價付出獲得最大的發展。
三發展必須以付出代價的方式進行。代價孕育於發展過程中,並構成了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代價以肯定和否定的方式影響著社會的發展,使社會發展表現出深刻的辯證本性。
(一)代價是發展的否定性環節代價意味著“失”,即價值的損耗或消失;因此,付出代價的過程就對已有社會進步成果的消耗和否定的過程。這可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看:
第一,代價意味著付出,也就是為謀求發展所消耗的成本。
但是,資源是有限的,成本投入的增大意味著總資源的減少;
如果資源的投入超出一定的限度,自然資源的投入會造成資源的再生性危機,那麼這將妨礙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的進一步的資源投入。
第二,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製,在眾多的發展目標中,選擇某一些發展目標就要犧牲另一些發展目標,而有些被犧牲的發展目標對社會發展和進步來說又是必不可少的;那麼,這種犧牲對社會發展而言就是一種損失。它或使社會發展速度放慢,或使社會發展畸形,如此等等。
第三,由於人的主觀失誤而造成的對社會發展的負麵影響是有目共睹的。法西斯主義的暴行,嫁禍於別國的自私的發展行為,隻圖自己發展而限製甚至千方百計阻撓別國發展的行為,烏托邦式的各種大躍進和洋躍進,鼠目寸光的不為子孫後代考慮的短視行為,不顧全局隻顧局部的行為,凡此種種,都使人類、國家、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災難。
代價作為社會發展的否定性環節,影響和限製著社會的發展。而且,隨著人的創價能力的提高,造成代價的能力也在提高,這無疑會使社會發展承受更大的災難和痛苦。正如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愛德華·卡爾所指出的:“每一發明、每一改革、在曆史進程中發現的每一技術不僅有它積極的一麵,而且有它消極的一麵。代價總是要有人來承擔的。我不知道在發明印刷術多久之後,批評的人才開始發現它有助於散布錯誤的意見。今天,對由於汽車的出現而帶來的公路上的死亡感到哀悼,這是很尋常的事情;甚至有些科學家對自己發現了解放原子能的種種辦法,感到遺憾,因為它可能而且已經作為造成巨大災難的用途。”(二)代價是社會發展的肯定性環節代價又意味著“得”,有所“失”是為了有所“得”,社會就是通過付出代價並揚棄代價的方式而獲得進步的。
第一,代價與社會發展具有直接同一性。一方麵,社會發展過程直接就是代價付出的過程。社會要發展,就需要消耗已經積累起來的發展成果,消耗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另一方麵,付出積極代價的過程直接就是社會發展的過程。投入與產出是緊密相連、融為一體的。人類付出積極的代價這一投入會直接轉化為社會發展這一產出中的一部分,並凝結在社會發展的結果中。也就是說,代價的付出沒有丟失,而是直接轉移到社會發展中去了。
第二,發展通過付出代價並揚棄代價的方式為自己開辟道路。發展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它麵臨著種種矛盾和選擇,它必然要通過付出代價的方式為自己開辟道路。這裏隻存在一個代價付出的大小和合理與否的問題,而不存在要不要付出代價的問題。然而,付出代價是為了換取進步。因此,在發展的關節點上,必須揚棄舊的代價,才能實現新的發展。否則,發展將停滯不前。
第三,代價的肯定價值指的是,代價作為社會發展序列的內在環節是對進步的否定,但這種否定又包含著肯定的因素,包含著進一步轉化為進步的契機和潛力。從發展的靜態結果來看,代價的肯定價值指的是代價作為後果不僅具有消極意義,還具有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一是對人類妄自菲薄或近視短視行為作出警告、鞭策。二是以否定的形式修正和完善原有不合理的發展目標,以利於籌劃和製定新的發展戰略。代價的出現本身就表明了發展目標的製定尚有不合理之處,它還表明發展進程可能偏離了原先預定的發展目標,提醒人們找出產生偏差的原因並製定新的發展目標。三是對新一輪的發展序列起啟動、刺激的作用,代價是發展的邏輯起點。
總之,代價本身就是一個內蘊矛盾的辯證性範疇,是否定價值和肯定價值的對立統一。從直接的外在的形式上看,代價表現為否定;從間接的內在實質上看,代價表現為曲折的肯定。
代價以否定和肯定的辯證運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四發展要付出代價,但代價的付出有一個大小與合理與否的問題。代價的大小是對代價的數量規定,代價的合理與否則是對代價的質的規定。代價是否要付出以及怎樣付出,其主要依據在於代價的合理性及其標準。合理的代價再大也得付,不合理的代價再小也不能付。
代價的合理性是人們對代價付出、代價活動過程及代價結果的理性預測、評價、規範和合理實現,它從人的生存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角度審視、評價、規範人類的全部活動。代價合理性的本質在於體現人的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也就是說,隻有促進人的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代價才是合理的代價。代價的合理性體現了代價的必然性,合理的代價就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那麼,如何判定代價的合理性?也就是說,代價合理性的標準是什麼?一般說來,代價合理性的標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代價的付出是否有必要。有必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合理的代價,無必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不合理的代價。代價的必要性是指為了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所作出的必要的犧牲或放棄,這可從兩個方麵來理解:一是實踐主體價值目標本身是否必要,二是代價作為一種成本付出是否必要。合理的價值付出是實現主體價值目標的必要條件。第二,代價操作的可行性。
代價的付出是為了達到創價的目標,因此,在付出代價時就必須考慮到代價的付出能否實現創價目標。第三,代價的補益性。
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是以最小投入換取最大的產出,也就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創價。代價不僅具有價值損失性的一麵,還有價值補益性的一麵;合理的代價應該是得大於失,利大於弊,補益性大於損失性。第四,代價分配的公平性。合理的代價表現為代價的付出者和價值享有者的統一,如果創價主體隻付出代價而不能享有創價的成果,那麼,這種代價分配就是不公平的。代價的必要性、可行性、補益性和公平性是衡量代價合理性的標準。如果所付出的代價對創價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並且創價與代價相比得大於失,代價的分配也是相對公平的,那麼這種代價就是合理的代價;反之,所付出的代價如果對創價並不必要或不可行,即有失無得或失大於得,或者代價分配具有不公正性,則這種代價就是不合理的代價。
代價的付出固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麵,但代價畢竟會對社會發展產生負麵影響,因此,必須把握代價付出的界限,把代價控製在度的範圍內。要確定代價付出的度的界限,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社會和民眾的承受能力。社會的承受能力主要由社會經濟狀況、各種社會體製狀況、社會權力運作狀況等決定的,其基本要求是發展速度與力度要與社會經濟實力相適應。民眾承受能力則主要是民眾的經濟收入水平與心理承受能力。代價的付出必須控製在社會和民眾的承受能力的範圍之內,否則就會引起一係列的社會問題。二是大多數人利益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