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進行對照,在我國廣告市場上,“弱公司、強媒介”的局麵已經形成。這種現象並不是廣告市場發展過程中所普遍具有的規律,而是中國廣告產業發展中的獨有現象,這對廣告產業的專業化發展十分不利。還應該看到這一時期,廣告經營單位的戶均經營額、人均貢獻率都是比較低的。
3.2.3跳躍發展時期的中國廣告市場(1991-2000)
這一時期是中國廣告市場又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其中,在1992-1993年中國廣告市場再創發展的新穀峰。
(1)初期的廣告市場增長中的盤整
在1991年中國廣告經營額達到35億,廣告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為0.162%,人均廣告費突破3元,達到3.03元/人。在全國11769戶廣告經營單位中,專業廣告公司1156戶、廣告從業人員2.9萬人、年廣告營業額69264.1萬元,平均每戶25人、年營業額59.92萬元,年人均營業額2.38萬元;報紙廣告經營單位1378戶、廣告從業人員8454人、年廣告營業額96187.6萬元,平均每戶6人左右、年廣告營業額69.35萬元、年人均營業額11.38萬元;電視廣告經營單位828戶、廣告從業人員6176人、年廣告營業額100052.1萬元,平均每戶7人左右、年廣告營業額119.39萬元、年人均營業額16.20萬元;廣播廣告經營單位623戶、廣告從業人員4318人、年廣告營業額14049.2萬元,平均每戶近7人、年廣告營業額22.55萬元、年人均營業額3.25萬元;雜誌期刊廣告經營單位2327戶、廣告從業人員10623人、年廣告營業額9989.6萬元,平均每戶4.5人、年廣告營業額4.29萬元、年人均營業額9403.7元。在1991年,全國範圍內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廣告經營單位得到較快發展同時,還有許多廣告經營單位隸屬於30多個部、委、局,從而使全國形成一個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縱橫交錯的廣告經營網絡。與1990年相比,雖然廣告營業額上升了8%,但是廣告經營單位與廣告從業人員卻比1990年下降28%與25%。
(2)廣告政策帶動廣告市場的活躍
1992年是中國廣告曆史上重要轉折的一年。鄧小平在南方的談話發表以後,中國的經濟改革由政策調整轉向製度創新,中國社會進入了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需要的現代企業製度的新的階段。在此之前,我國出現了一些私營(個體)廣告企業,但是這些企業被限製在廣告設計製作範圍之內,不得經營廣告業務。而進入1992年後,國家改變了對廣告業進行“總量控製”的政策,不再把個體、私營企業限製在設計、製作範圍之內,允許各類經濟類型的廣告企業參與廣告市場經營,進行公開、合法、公平的競爭,促進了我國廣告市場的繁榮和發展。隨後,我國廣告主管部門推出了適合國際慣例、行之有效的“廣告發布前事先審查製”和“廣告代理製”,推動了中國廣告業向專業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在對廣告行業的地位確認上,國務院在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中,把廣告業列為十大重點支持的產業,製定了《關於加快廣告業發展的規劃綱要》,促進了廣告行業的大發展,再次形成了連續三年的高速發展期。在1992年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廣告業發展加速凸顯,三地廣告營業額總和占全國廣告總營業額的比重猛增了10個百分點,超過50%,占據全國廣告經營的“半壁江山”。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現在。1992-1994年,廣告營業額逐年分別增長93.41%、97.57%與49.35%,平均每年遞增80.11%。其中1993年曾經被稱作“中國廣告年”,這一年是中國廣告業恢複發展以來增速最高的一年。1995年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正式實施,促進我國廣告業走向法製化、有序化、健康化穩步發展的道路。在1994-2000年期間,我國廣告營業額(後改成經營額)從200億元上升到712.66億元,廣告經營單位由43046戶增加到70747戶,廣告從業人員從41萬人上升到64.1萬人,分別增長了3倍、1.64倍、1.56倍。廣告行業呈現出了強勁發展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