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等根據毛澤東的電示,決定以迅速的奔襲行動,大膽插入平津及其外圍各點之間,完成對平、津、塘的分割、包圍,並以主力指向津、塘地區。林彪給洪學智交代:六縱任務是截斷平津敵人的聯係,防止北平敵人往天津逃跑。你們要不怕疲勞,不惜減員,不怕受饑受餓,不顧一切地以最快速度,晝夜兼程地趕到香河一帶實行截擊任務。這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任務。11月24日,洪學智奉東總向關內進軍的命令,冒著嚴寒,踏著冰雪,分兵兩路,向關內進軍,參加平津戰役。六縱執行隔斷平、津聯係的任務,於12月12日到達河北薊縣地區後,於14日晚連夜向西進發,於16日到達香河縣徐官屯地區。16師位於香河縣平津公路兩側之永樂店,17師位於香河正西之郭縣鎮、碼頭鎮,18師位於香河正北之張各莊,獨立師位於香河西南之安平鎮,縱隊司令部設在馬頭鎮。
洪學智率六縱圓滿完成了截擊任務。戰後,時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的劉亞樓回憶說:我入關各路大軍,協同華北我軍出擊作戰,行動之迅速,完成部署之快,完全出乎敵人意料之外。這就實現了毛澤東同誌關於將平、津、張一線各點之敵一概加以包圍的指示,置敵於欲戰無力、欲守無能、欲退無路的完全被動地位,造成了我軍可以從容不迫地將平、津之敵逐一消滅的有利態勢。
在東北野戰軍戰史上,第六縱隊第17師是一支屢創奇跡的英雄部隊。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他們以作戰勇猛,善於在城市攻堅戰中大膽分割穿插而威震敵膽,曾在四平、錦州攻堅戰中打出了赫赫威名,受到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的嘉獎,並被授予“攻堅老虎”光榮稱號。
天津攻堅戰發起前,第17師駐防河北香河碼頭鎮一帶,擔任阻擊北平守軍向天津突圍任務。當年,17師中有一批礦工出身的戰士,他們對爆破技術十分精通。因此,該師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從各級指揮員到戰士及炊事員,都會使用炸藥包。因此,戰士們稱炸藥包是“手中炮”,認為“手中炮,用法活,來得快,炸得狠”。當時,流傳在指揮員中的口號是:“攻堅虎,虎生風。練爆破,演攻城。練巷戰,習攀登。今日練兵憋足勁,來日大鬧天津城。”從這個口號,我們便可看出各參戰部隊在戰場練兵中的高昂熱情和必勝的信心,也形象地刻畫出第17師的特點。
1949年1月3日,平津前線司令部命令第六縱隊第17師參加天津攻堅戰。為此,林彪曾向中央軍委做出說明,指出:“劉亞樓要求六縱一個長於巷戰的師參加攻天津,亦已同意。”隨後,第17師由香河進至津西楊柳青一帶,並於14日拂曉隱蔽進入西郊炒米店一帶集結。
天津戰役中,第17師作為戰役預備隊,及時投入縱深戰鬥,充分發揮巷戰中奮勇穿插分割戰術和爆破威力,發揚孤膽作戰精神,相繼配合兄弟部隊拿下守軍核心防守區、森林公園(今中心公園)、中央醫院(今醫大總醫院)等地守敵。第49團9連連長劉連科在與營、團失去聯係的情況下,帶領全連獨立作戰,俘敵900多人,被譽為英雄連長。市區巷戰中,第17師僅以傷亡54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敵8841人的光榮戰績,協助第一縱隊解放了今天津市南開區、和平區部分地區,為天津解放立下了卓越功勳。
天津解放後,第17師改稱第四十三軍第128師,隨同主力先遣南下,並先後參加湘贛戰役、廣西追殲戰、解放廣東和解放海南島等重大戰役戰鬥。
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後,洪學智鞍馬未頓,便在北平入城式的歡慶聲中,與老戰友韓先楚(率三縱)比肩率部,作為四野先遣兵團,南下中原。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一邊翻閱有關洪學智將軍的參考書籍,腦海中一邊不斷浮現出將軍到平津戰役紀念館的一幕幕真摯、淳樸的情節,既能感受到將軍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的豐功偉績,也感受到將軍浩然正氣、無私坦蕩的博大胸懷。
80年叱吒風雲,為了共和國的誕生,為了共和國的建設,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在人民軍隊和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洪學智將軍向世人呈現了一幅幅絢麗多彩、耀眼奪目的曆史畫卷,盡現江淮兒女的膽識、豪氣和拚搏精神。
(徐寧,平津戰役紀念館陳列保管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