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洪學智——創造後勤奇跡的人(2 / 3)

1951年5月14日晚。彭德懷主持召開誌願軍黨委常委會議,研究誌願軍後勤司令部的機構設置、幹部配備等問題。會議一開始,彭德懷宣布了中央軍委的決定。

洪學智一聽就預感到八成得由他來兼任。因為從入朝時起,後勤就是由他兼管的。果然,大家力薦洪當誌後司令,彭總也十分讚同。但洪學智有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兼,原因有兩個:一是他一直從事政治和軍事工作,駕輕就熟,而對後勤工作比較生疏;二是朝鮮戰爭的後勤工作太難搞,擔心搞不好,搞砸了。

彭德懷與其他幾位領導好說歹說,洪就是不鬆口。

彭總見洪這麼固執,火氣也上來了,拍著桌子大聲問:“你不幹?行啊!你不用幹了!”

洪說:“那誰幹呢?”

彭總繼續吼道:“我幹!你去指揮部隊吧!”

洪學智見彭總如此說,馬上軟了,說:“老總,你講這個話,可是將我的軍哪!”

“是我將你的軍,還是你將我的軍,啊?!”

洪學智看實在推不掉了,於是就退了一步,說:“這個後勤司令我可以兼,但是得有個條件,允許我這個條件,就行。”

彭總見洪同意了,語氣也緩和了,問:“什麼條件呀?”

洪說:“條件很簡單,第一個是幹不好就早點撤我的職,換比我能幹的同誌;第二個,我是個軍事幹部,願意做軍事工作,抗美援朝完了,回國以後,不要再讓我搞後勤了,還讓我搞軍事。”

彭德懷聽了,笑著說:“我當是什麼呢,就這條件呀?行!讚成!同意你的意見!”

5月19日,中央軍委做出《加強誌願軍後方勤務工作的決定》。《決定》命令:

著即成立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負責管理朝鮮境內之一切後勤組織與設施(包括鐵路、軍事運輸在內);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直接受誌司首長領導;凡過去配屬誌願軍後方勤務部之各部隊(如工兵、炮兵、公安、通信、運輸、鐵道兵各部隊、工程部隊和醫院等),其建製序列及黨、政、軍工作領導,指揮與供給關係等,今後統歸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負責;中央軍委任命洪學智兼任誌願軍後勤司令員,周純全為政治委員,張明遠為副司令員,杜者蘅為副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漆遠渥(後為李雪三)。

中央軍委的決定,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後勤在現代化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擴大了後勤工作的職權和範圍,標誌著後勤由單一兵種向諸軍種合成的重大轉變,是誌願軍後勤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建立分區供應與建製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製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誌願軍後勤工作繼承國內解放戰爭後期的經驗,由各分部按照作戰方向部署兵站對部隊實施跟進保障。最初,組建起3個隨軍過江的後勤分部,每個分部組成一條供應線,設若幹大(兵)站,配有倉庫、汽車團、裝卸團、公路工程隊、擔架隊、警衛團及醫院、救護隊等。直到第三次戰役,都是由這3個分部保障前線的供給。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增加了第4分部,是由第九兵團後勤部改編的,以後隨著戰線的擴大,又增加了幾個分部。

這種後勤體製不利於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出現了互相依賴或重複供應等混亂現象。轉入陣地作戰以後,隨著部隊的陸續增加,後勤供應的任務大大加重,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彭德懷對這種狀況很著急,洪學智更是寢食不安。

采取什麼形式和方法組織供應呢?洪學智跑了一些軍、師、團後勤機關,還跑了一些前沿陣地,聯係以往的經驗,結合新的情況,提出了一種分區供應與建製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製方案。

這種供應體製把整個戰區後方地域劃分為戰役的和戰術的兩個層次。從鴨綠江邊至一線各軍後勤之間為戰役後方,構成誌願軍後方地域。從軍後勤至前沿陣地之間為戰術後方,構成部隊後方地域。

戰役後方由誌願軍後勤根據總的作戰方針、作戰方向、部隊部署和地形、道路等條件以及後勤自身的力量,劃分供應區,開設兵站線,對部隊實施分區供應。

戰術後方取消兵團後勤,以軍後勤為主體,仍按部隊軍、師、團係統實施建製供應。

實踐證明,這種分區供應與建製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製,適應朝鮮戰區的地理、交通條件和作戰要求,在戰爭中充分顯示了它的優越性。

洪學智向彭德懷彙報,彭認為這種改變很好,命令立即執行。

誌願軍後勤新的體製的建立和改善,標誌著我軍現代化戰爭保障體製的成熟。

“敵人有多少花招,我們就能想出多少辦法對付他們”

1951年8月,美軍製訂了交通線“絞殺戰”計劃,企圖用3個月時間摧毀朝鮮北部的鐵路係統,窒息中朝的作戰力量。18日,美國空軍開始重點轟炸鐵路橋梁。9月起,又把轟炸重點轉向朝鮮北部鐵路運輸樞紐。9月至12月,敵軍在這一地區幾段僅73.5公裏的線路上,投擲炸彈3.8萬餘枚,使該地區80%的時間不能通車。

麵對這一情況,彭德懷特意把洪學智找來,一見麵就說:“洪大個子,敵人要把戰爭轉到後方了,這是一場破壞與反破壞、絞殺與反絞殺的殘酷鬥爭,前方是我的,後方是你的,你一定要打贏它!”

洪學智深知自己身上這擔子有多重。40年後,他回憶道“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又碰上大洪水,真是雪上加霜,難、難、難。我是誌司領導兼誌後司令,真是吃不下睡不著,心裏像火燒一樣。但是越困難,越要冷靜處理。”

當時,哪裏最困難,哪裏最關鍵,洪學智就跑到哪裏,交通樞紐、渡口、敵機封鎖地帶,就常常出現他的身影;他還深入戰士幹部之中,一起出主意、想辦法。隻要有一種新的對付敵人的辦法,他馬上會召集會議總結推廣。

由於敵人晝夜不停地轟炸,加上地勢險要,橋梁短期難以恢複,誌後研究後,決定集中4個大站和1000多輛汽車,采取倒運辦法。在西清川江橋頭倒運了600多車皮的物資,在東大同江橋頭倒運了1100多車皮物資,在東大流江橋頭倒運了270車皮物資。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著名的“倒三江”。這種倒運、漕運、路運辦法是在洪水泛濫、敵機轟炸情況下創造的一種特殊的運輸方式,它達到了路斷、橋斷而運輸不間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