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校教育對人的性格也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在一個學校班集體裏麵,教師的性格、行為和班集體的風氣對學生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經常受到老師和班集體肯定、尊重的學生,通常積極樂觀、自信心強,並且具有集體主義觀念;經常受到老師和班集體否定、排斥和歧視的學生,往往會形成敵對、自卑、軟弱等性格特點。
走出班集體,整個學校的風氣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性格的形成。尤其是學校裏的團、隊活動,具有生動性、趣味性和靈活性,使學生易於接受,又能豐富學生的心理活動內容,使學生能夠懂得如何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促進他們的集體主義品質和意誌、性格的發展。例如,讓學生擔任班主席,利於培養其責任心、組織才能等性格品質;讓學生擔任小組長,利於培養他們關心同學、團結同學、以身作則等性格品質;體育和勞動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耐力,養成勇敢頑強、樂觀、有責任感、有紀律性、愛護公物與團結友愛等性格特征;等等。
3.社會信息影響人的性格形成
通過直接觀察或別人間接傳授的社會信息,會影響人的性格形成。對社會信息的直接觀察能夠更為迅速地影響人的性格。
影視節目、書刊或現實中的英雄榜樣或模範人物,能夠激起人的共鳴,引起模仿意向。比如,當年轟轟烈烈的“學習雷鋒好榜樣”運動,無數的人加入其中,培養了人們樂於助人、勇於奉獻的良好性格品質,這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再比如,當個人由於生理殘疾或其他原因而悲痛絕望,看看張海迪的故事或許可以喚起生活意誌。
影視節目或書刊裏的許多暴力、色情等情節,對於年幼無知的孩子的行為發展影響也很大。1971年美國學者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組八九歲的兒童每天花一些時間觀看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卡通節目,而另一組兒童則在同樣長的時間裏觀看沒有攻擊性行為的卡通節目。同時對這兩組兒童所表現的攻擊性行為加以詳細的觀察和記錄,結果發現,觀看攻擊性卡通節目的兒童,其攻擊性的行為有明顯增多的現象。另據研究證明,經常看攻擊性影視節目的兒童,尤其是男孩,長大以後就會具有較強的攻擊性。
4.個人對性格的自我培養具有重大意義
盡管性格的形成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但人的自我調節潛能是難以想象的。每個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塑造性格。青少年在形成世界觀之後,能根據世界觀來調節他們的行為,性格形成從被控製者變成了自我控製者,能產生一種“自我鍛煉”的獨特動機。在這種動機支配下,他們力求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主動尋找榜樣、確定理想,並給自己規定發展某方麵品質的行動規劃,有意識地注意行為的練習。一般地,自我培養都會起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誘導學生進行自我性格培養,也是育人者不可忽略的任務。
認識自己的性格,性格與命運休戚相關
古語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每個人都不想在人生路途上遭到失敗,每個人都想擁有甜蜜的愛情、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親密的朋友、信賴的知己、騰達的事業、輝煌的成就、別人的仰慕……這一切的得來,離不開機遇與自己的拚搏。而首先要做和必須要做的,不是戰勝外在,而是戰勝自己,不是了解別人,而是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主要是指認識自己的性格——自己是內向的?封閉的?自卑的?懶惰的?虛榮的?偏執的?浮躁的?狹隘的?貪婪的?怯懦的?多疑的?無論哪種性格,不要懼怕,你能夠克服!歌德說過:“人人都有驚人的潛力,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與青春,要不斷地告訴自己,萬事全賴在我。”性格是可以塑造的!自己是外向活潑的?開朗樂觀的?坦率的?勤奮的?穩重的?堅毅的?不要太過高興,仔細找找自己的缺陷!
我們生來與眾不同,世界上隻有一個自己,絕對不會有第二個人和你一模一樣。我們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沒有誰是絕對的性格優越,也沒有誰是絕對的一無是處。同一種性格特征,從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會有不同的利弊結論,關鍵是你在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後如何去發揮性格的長處和力量。比如你可能是孤僻偏執的,因此你的朋友會很少,生活乏味,沒有快樂,但你卻可能超乎尋常地專心研究某個科學問題或刻苦工作,而在事業上更易成功。
因此,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要找出長處和缺陷;長處要保持,缺陷應克服。隻有這樣,才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麵獲得成功。
上千年前,刻在阿波羅神廟門上的神諭就告誡過我們:“認識你自己!”在真相這麵鏡子前好好端詳一下自己,認真反思一下行為,不要為自己的怯懦找任何借口,不要為了表麵的浮華用虛假的東西來裝飾自己,不要懼怕真相帶給我們的壓力。
在心理學迅速發展的今天,她已經為人類解決了許多的難題,但是她直到今天還沒有解決人類自身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認識你自己”!
今天當我們重新來審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有許多想法與期待,那就讓我們來共同探索這個人類的難題吧!
“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密碼
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個人生命的存在。每一個人生命的出現都是人類繁衍工程裏的一個結晶。生命經曆了人類曆史的長河,經曆了祖輩人的不懈努力。生命的寶貴,在於它延續而來的曆史太悠久了,它使每一個存在的人感到慶幸、自豪、驚訝和珍貴。然而死亡給生命規定了存在的界限。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建造那瞬間的豐碑,成為每一個生命孜孜追求的目標。雖然個人的存在被限定在生命界限內,但是在悠長的曆史之光的照耀下,它有了社會和曆史的意義,個體發出的瞬間光明也得以連成一片,個體價值的意義又構成了人類永恒的曆史。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99年被《時代》雜誌選作“世紀人物”,這位物理學和數學方麵的天才拓展了人類的思維,開辟了科學與技術的新領域,未來的人們將看到他為人類認識宇宙的本質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然而,愛因斯坦之所以被廣泛接受,成為一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主要不是因為他的天才,而是因為他的個性。對於大多數人,包括愛因斯坦這樣才華橫溢的人來說,其生活的每一點成就,無論是輝煌的業績還是微小的收獲,更多地取決於人的個性,而不是其他任何單一的因素。
根據心理學的理論,一般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很難改變。我們可以認識某人的性格特征,並在必要時對其做一定程度的修正,但人的基本性格可能取決於基因中某些固有的因素,就像我們眼睛的顏色一樣是不可改變的。
人,是天地之心,是萬物的靈長,但是,人類自從睜開雙眼的那一天起,就為命運所困擾,人類的曆史也就成了與命運進行永不妥協的鬥爭的曆史。什麼是命運?一般說來,命運是個人無法把握的壽天禍福、窮通貴賤。
日常生活中,兩個人有著同樣的社會背景,同樣的家庭環境,同樣的生活際遇,同樣的智商,但最後,一個人成功了,而另一個人卻失敗了,為什麼?這就是兩種性格,兩種命運。一個人的行為受性格而不僅僅是智力的影響和左右,而一個人的行為又極大地決定著他能否取得成功。班級裏最聰明的孩子不一定是最可能獲得成功的人,因為他們往往不會注意周圍人的性格特征,這樣也導致了他們不會改進自己的行為方式以便最大限度地自我發揮。一流的推銷商、教師、大夫、心理專家、經理、律師、政治家,他們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善於觀察和解讀自己與別人的性格。
性格雖然具有先天性和不可改變性,但是它仍然離不開後天的塑造。苦其心誌,勞其筋骨,是自古英雄出磨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智者與愚者的不同歸宿。塑造性格的主動權,不在命運的手中,正在我們的心中。把握了性格,也就把握了命運。
美國公布了一份權威調查,顯示了美國近20年來政界和商界的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僅在中等,而情商卻很高。我們知道情商的要素基本上都包括在性格之中,因此,我們說性格是決定個人成敗的重要因素並不是空穴來風。
在過去的曆史中,由於機遇的不平等,性格的因素還不是那樣的重要,但在今天,在這個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同樣的機遇同時擺在人們的麵前,人與人的性格不同,對待機遇的態度也不同,於是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隻能與成功擦肩而過。21世紀,年輕一代人的口號是“不怕你有個性,就怕你沒個性;不怕你有毛病,就怕你沒毛病”,所以我們說這是個個性張揚的時代。
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曾因為不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而造成各種各樣的麻煩。比如,不善識別潛在的麻煩製造者,為自己處理不好各式人際關係煩惱不已。當今社會的高離婚率也說明了這一問題,如果一方知道如何更好地認識對方的性格,或許他們就能避免許多不幸的發生。再比如在醫學領域中,如果醫生了解自己病人性格類型後麵的深層根源,那麼他們就能夠給予病人更多的幫助。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就是籃球明星邁克爾·喬丹,他個性中最大的特點就是他那無與倫比的絕對自信,所有與他交過鋒的運動員對他身上那種少有的必勝意識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任何一個真正了解他性格的對手,明智的做法是,比賽中絕對不要表現出對喬丹的哪怕一丁點的輕視。不幸得很,許多毛頭小夥子常常因為表現出對喬丹的不服而把他完全刺激起來。喬丹在比賽中不僅決意要證明對手的“錯誤”,而且同時還有點自我炫耀的意思。
上述種種都說明了一個事實: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征,我們的生活將會因此大受裨益。
性格之手將他們推上了成功的寶座
讓我們來看看下麵這些名人們功成名就的故事吧,它們充分佐證了性格對成功的神奇力量。
1.天文學家開普勒:頑強拚搏、不屈不撓的性格
開普勒是發現了天體運行三大定律的德國著名天文學家。他是一位不任由上帝的安排,憑借頑強拚搏、不屈不撓的性格,敢於改變自己命運的勇士。
開普勒出生不久就連連遭殃,先是天花摧殘了他的身體,後是猩紅熱毀壞了他的眼睛。當他剛剛上學讀書的時候,父親又因負債累累,無力供他繼續學習。於是他隻得呆在自家經營的小客棧幫忙。長大了,他卻隻能娶個寡婦做老婆,因為他窮,婚後的生活負擔更加沉重,一家人一貧如洗。
可是這種種的不幸並沒有使他消沉和屈服,他始終堅持不懈地繼續著自己的愛好——研究天文學。他得到了天文學家第穀的支持,於是他決心去布拉格和第穀見麵。可當他千辛萬苦到達布拉格後,沒過幾天,第穀卻與世長辭。這使開普勒在事業和家庭上都陷入了嚴重的困境。屋漏偏遭連陰雨,不久妻子就扔下兩個孩子去世。這一切使他幾乎崩潰,可他硬挺住,而且仍堅持他的天文學研究,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追求,最終發現了天體運行三大定律,開創了天文學的新篇章,使自己名載史冊。
開普勒的一生,大部分時間處在孤獨、不幸與獨立奮鬥中。第穀的後麵有國王,伽利略的後麵有公爵,牛頓的後麵有政府,但是開普勒的後麵隻有疾病與貧困。可是他仍然功勳卓著,憑借的是什麼呢?是性格。
2.林肯:敢闖敢拚、勇於嚐試的性格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當職期間簽署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將奴隸製度廢除。馬克思曾對他做出這樣的評價:“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使他成為美國人所敬仰的偶像的根源是什麼?不是曆史給他的機遇,不是上帝給他的指引,是他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性格。
馬維爾是法國的一位記者,曾經去采訪林肯。
他問:“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想過廢除黑奴製度,《解放黑奴宣言》早在他們任職期間就已起草好了,可他們最終未能簽署它。總統先生,他們難道是想把這一偉業留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笑道:“可能是吧。但是如果他們意識到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馬維爾似懂非懂,但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
林肯遇刺去世50年後,馬維爾偶然讀到林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才算找到了答案。林肯在信中談到了他幼年時的一段經曆:
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裏麵有許多石頭。正因為這樣,父親才能夠以低廉的價格買下來。有一天,母親建議把那些石頭搬走。父親卻說:“如果那麼容易搬,主人就不會這麼便宜賣給我們了,那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緊緊連著的。”
過了一段日子,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和我們在農場幹活。母親又建議我們把這些礙事的石頭弄走,於是我們開始一塊一塊地搬那些石頭。很快,石頭就被搬走了,原來那隻是一塊塊孤立的石塊,並不是父親想像的與山相連,隻要往下挖一英尺,就能把它們晃動了。
有些事情,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僅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而已。
此時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了,也就是在這一年,他下決心學習漢語。三年後,1917年,他在廣州以流利的漢語采訪了孫中山。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成功的機遇其實就在眼前,隻要我們有敢闖敢拚、勇於嚐試的性格,就能把機遇握在手中。如果林肯是個安於現狀、唯唯諾諾、優柔寡斷、不堪一擊的人,那麼他可能隻是個如過眼雲煙一般的總統,或者根本就當不了總統,黑奴可能今天都得不到解放。如果馬維爾隻圖安逸、不思進取,他又怎麼能在晚年學會漢語,有機會和孫中山一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