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現實思考
當代論壇
作者:許青雲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曆史任務,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城鎮化是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強調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一個大戰略、大問題,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入研討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問題。
一、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城鎮化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096萬人,2011年全國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人口多、底子薄的河南2012年城鎮化率達到了42%以上。城鎮化有力吸引了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成為解決就業、實現市場擴展、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舉措,使城市整體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城鄉區域差別逐步縮小。然而,由於一些地方發展理念的偏差,城市病問題突出,產業支撐能力較弱,城市建設資金短缺,建設占地的壓力較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局麵未得到根本改變,城鄉規劃不協調,城鎮化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加上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製約了其功能的充分發揮,影響了城鎮化建設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發展理念偏差,發展目的模糊
一些農民出現“被動上樓”,耕地“占優補劣”等現象,一些地方官員片麵追求政績,跟風趕浪,以建設農村社區為由,消滅自然村莊並大村,就城鎮化而城鎮化,致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並未形成良性互動,忽視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目的是更加惠及廣大農民市民化的福祉。
2、隻重城,不重產,忽視產城融合
目前不少地方普遍存在注重城市建設規模擴張,缺乏就業和收入保障,沒有產業基礎的現象。建起的隻是“空城”,農民進城,卻是難就業、難落戶、難上學,這樣的城鎮化隻能是“夾生飯”,承載不了農民變市民幸福生活的夢想。
3、不遵從市場規律和市場選擇
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不是更多地依靠市場力量來發揮作用和配置資源,提高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要素的使用效率,而是靠行政手段,“大呼隆”,操之過急。一些地方政府在以地生財的利益驅動下,盲目拉大城市建築框架,亂批亂占土地。一些地方政府人為地、機械地將非城市地區劃入城鎮,將農村人口並入城鎮人口,導致城鎮人口規模在短期內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以農村土地屬集體所有為名,不與農民協商,強占亂占農村承包田,損害了農民的合法權益,矛盾較為突出。
4、發展方式粗放
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重視建廣場、建房子,忽視質量,忽視內涵提升和功能完善。城鎮化發展科技含量低,城市建設品質不高。城鄉建設中重城鎮、輕農村,重建設、輕管理,重地麵、輕地下,重規模、輕品質,重眼前、輕長遠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措施
溫家寶同誌在2012年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遵循城鎮化的規律,積極穩妥地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鄉統籌,節約用地,因地製宜,提高質量……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村莊建設要注意保持鄉村風貌,營造宜居環境,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黨的十八大和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對推進城鎮化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重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既要積極又要穩妥,“四化”同步發展既是我們的是目標,也是曆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尊重農民的意願,因地製宜提高質量,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朝著智慧城市、綠色城市、幸福城市方向發展,使城鎮化真正成為結構轉型的有力抓手和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