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創建“中國元”統一國家貨幣
宏觀經濟
作者:張萬新
【摘要】 中國目前的四個地區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各自發行自己的貨幣,實行各自的外彙管理體製。隨著兩岸四地經貿關係的密切發展,一國四種貨幣製度的狀況越來越不適應客觀實際的要求。建立國家統一貨幣“中國元”是順應兩岸四地金融整合的客觀要求,也符合國際貨幣體係發展的貨幣聯盟理論,同時可以填補亞洲區域貨幣的空缺,維護國際貨幣體係的繁榮和穩定。
【關鍵詞】 國際貨幣體係 中國元 風險 難點
一、國際貨幣的發展簡史與當前格局
1、國際貨幣體係的發展概況與發展趨勢
(1)國際貨幣發展概況。國際貨幣體係是指支配各國貨幣關係的規則、公約和支持機構,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和慣例。國際貨幣體係一般包括三個方麵內容:一是國際儲備資產,也稱為中心貨幣;二是彙率體製;三是國際收支調節機製。從貨幣和彙率製度方麵分析,國際貨幣製度大體經曆了金屬本位製度、金本位製、大戰時期混亂製度、美金本位製度和自主混合彙率製度等主要曆史發展階段。
(2)當前各國彙率製度。在布雷頓森林體係即將崩潰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1972年成立國際貨幣製度改革委員會,負責研究國際貨幣製度改革問題,於1976年在牙買加首都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並於1978年4月1日生效,進入以浮動彙率為主體的牙買加體係時期。在牙買加體係中,會員國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彙率製度,包括自由浮動或其他形式的固定彙率製度。但會員國的彙率政策應受IMF的監督,並與IMF協商。牙買加體係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各會員國中央銀行可按市價自由進行黃金交易,取消會員國相互之間以及會員國與IMF之間須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義務,使國際貨幣體係進入了多元儲備貨幣時代。各國的貨幣製度不斷分化和變更,在國際貨幣體係之中扮演不同角色。
2、國際貨幣體係發展變化的趨勢
(1)國際貨幣區域化。當前,國際貨幣中最主要的是美元、和歐元兩大貨幣集團。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了避免彙率波動,放棄本國貨幣而直接采用美元或與美元彙率掛鉤,僅允許一定的浮動幅度。在歐洲,則采取貨幣聯盟形式組建歐元貨幣區,目前已有17個國家放棄本國貨幣加入歐元,另有9個國家和地區采用歐元作為當地唯一貨幣,並有約30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與其掛鉤。在非洲,已經提出在2021年前建立非洲貨幣聯盟。亞洲區域貨幣的發展較為滯後,但區域合作日益增強,為貨幣的聯盟與整合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彙率機製浮動化。由於浮動彙率適應市場機製的變化,國際化程度較高,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均選擇浮動彙率機製,如美國、歐元貨幣區、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等國均選擇浮動彙率體係,其資本在國際市場合法自由流通。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金融危機的頻繁出現,越來越多的固定彙率國家和地區放寬外彙管製,增強彙率彈性,逐步過渡到浮動彙率機製,利用彙率的市場機製,調節經濟的動態平衡。一些國家由於無法守住固定彙率製度,被迫放棄固定彙率製度,實行浮動彙率機製。如俄羅斯,巴西、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在危機到來時由於外彙儲備不足等原因,均放棄了固定彙率體製。中國也在不斷深化外彙體製的改革,逐步加大外彙彙率浮動的範圍,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
(3)各國貨幣政策合作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金融資產全球流動變得十分便利。投機資金利用機會攻擊個別國家金融體係和政策的漏洞,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在全球蔓延。這使得各國金融貨幣政策已是日益密切相連,唇齒相依。各國根據自己的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的同時,也必須實行密切的金融合作。2007年在美國由於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全球危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場蔓延世界的全球金融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攜手合作,共渡難關。大國集團的合作範圍由G8擴展到G20。由於各國的攜手配合,使得金融危機得到了適當的處置,減小了危機危害的程度。
3、中國貨幣的全新與統一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7%以上的增長率,遙遙領先歐美及其他重要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2010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第二貿易大國,第一出口大國。與經貿投資發展速度相比,中國金融貨幣發展狀況相對落後,市場化程度較低,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必須進行創新和整合。
(1)創新人民幣的彙率體製以適應市場的變化。目前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由於基準彙率與市場價位脫離,人民幣的幣值在市場上明顯被低估,企業和個人大量拋售外幣,儲藏人民幣,導致國家外彙儲備巨額持續過度增長。過量的外彙儲備也給國內通脹帶來巨大壓力。人民幣彙率低估也導致中國出口產品經濟效益低下,進口成本高企,影響了中國本土企業經濟效益。因此,要大膽推出人民幣彙率創新機製,按市場規律要求製定新的彙率管理模式,使彙率能在國際市場上自由浮動,減少政府對外彙彙率的直接幹預,減少國家外彙儲備的存量。
(2)創新外彙管製以適應國際流通與儲備的要求。中國外彙體製遠遠跟不上整個經濟國際化的步伐,如金融賬戶仍然不能對外開放,影響國際貿易的平衡和國家外彙儲備的平衡,外資不能進入直接中國金融市場,國內資金短缺現象不能順利得到國際渠道的融資,國內資本也不能順利進入國際投資市場。然而,由於人民幣的堅挺和穩定,以及中國產品的暢銷,人民幣在邊境貿易中已經普遍作為支付和結算的硬通貨,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可以全境通用。但由人民幣彙率和外彙管製的各種限製以及現彙與現鈔的管理機製,也會影響其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流通、結算和儲備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要放開對外彙的各種管製的和限製及早開放金融賬戶,取消現有現彙與現鈔的管理機製,充分發揮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流通、結算和儲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