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選書
最近讀了很多關於如何讀書以及讀怎樣的書的書籍。感悟是,別人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照搬過來肯定不符合我自己的興趣,堅持不下去的。比如,關於讀什麼書的問題,作者列舉了從古希臘以來的經典作品到當下的優秀作品,有的標題一看就完全沒有想去讀的欲望,《吉爾加美什》、《奧瑞思忒亞》等,這是什麼鬼,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連讀書名都覺得別扭,也許是經典的優秀的作品,但是,我們已經喪失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知道作者當時的環境究竟怎樣,讀起來肯定佶屈聱牙、晦澀難懂,這是為難自己。
還有一些自己不感興趣領域的書目,比如《博伽梵歌》、《摹珂婆羅多》,連作者是誰都遺失了,看名字應該是印度的,並且應該跟佛教有關。這些壓根是我一點都沒有興趣的領域。還有數學邏輯極強的書目我也是一定興趣沒有。但這並不妨礙我繼續讀書,這個世界經典的書還是挺多的,在選書方麵我們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和專業,以及工作方麵的需要,但我還是覺得興趣最重要,讀書本來就是一件非常自覺的事,如果沒有興趣,這種自覺性肯定會大打折扣的。有人喜歡文學,有人喜歡哲學,有人喜歡數學,有人喜歡管理學,那麼在選書的時候,完全可以在你所感興趣的領域挑選經典閱讀。
我們普遍的焦慮是經典這麼多,如果不去讀的話,會不會顯得很無知,但如果都去讀的話,時間成本及興趣愛好可能會讓自己堅持不下去。我覺得閱讀是一輩子的事,要想愉快的閱讀,興趣愛好得排在首位。
關於讀書
之前犯的錯是隻要別人認為的經典特別是權威人士或者博學之士推薦的經典,拿過來就去讀,有時候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並且效果也不理想,別人認為的經典始終是在別人興趣愛好之內推薦的,我們要學會結合自身,不能奉行拿來主義。
還有一個錯就是盲目看書。真正能讓我們記住的並內化為我們修養的書應該是在對生活進行過思考之後的書。也就是說,先要思考生活中碰到的問題,然後就這些問題來選書,並且以優秀的書籍為主,是否優秀可以看網上推薦或者豆瓣評分,對同一個問題,你思考的答案和作者給出的答案進行對比,找出各自的優勢和不足,這樣才能增加我們的思想深度和廣度,唯有經曆這樣一個讀書過程,我們所讀的書才能真正內化為我們的智慧,從而指導我們認識這個世界。
但做到會思考很難,因為我們大習慣別人給我們答案,並且對身邊的事太習以為常,關於學會思考,之前看到過一個建議非常實用,就是對發生的新聞,別人表達的觀點,先別急於認同,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別人會持這個觀點?依據是什麼?我會怎樣想?休謨有一個理論教導我們學會把複合事物拆分為單一概念,學會問這個觀念是從哪一個印象得來的,比如說,上帝是無限智慧、聰明、善良的事物。這裏,上帝明顯是一個符合事物,包含的單一概念有智慧、聰明、善良,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知道這些單一概念的含義了。這就在鍛煉我們的思考能力了。關於休謨的這一方法,不久我就會另寫一篇文章詳細介紹。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知識焦慮是難免的,但也無需太在意,隻要我們學會思考、學會選書、學會讀書,我們一樣會活得很通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