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藝”校花張蕊:中國首位航母女艦員
人生視界
作者:碧雲天
“南藝”才女成為我國首批“女水兵”
今年25歲的張蕊,出生在河北廊坊一個農村家庭,父母以炸油條為生。張蕊很理解父母掙錢的不容易,小小年紀她便開始幫家人搬油運油,大的油桶搬不動就一點一點地拖回屋裏。
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七八歲的城市小姑娘還躺在爸媽懷裏撒嬌時,張蕊就學會了燒火做飯,放學後還要幹割草、喂豬等各種家務。
上初中後,張蕊喜歡上了畫畫,畫什麼都有幾分神似。因為在繪畫方麵很有天賦,張蕊當時最大的理想是長大後報考美術學院。高考時,張蕊一個人背著畫夾天南海北地參加各種美術考試。
工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張蕊終於考入南京藝術學院動畫係。為減輕父母的負擔,在大學裏張蕊邊讀書邊打工賺生活費。通過打拚不僅能養活自己,還攢錢買了一台電腦。
在校期間,張蕊是學校的團總支副書記,學工助理,拿過“國家勵誌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等多項獎學金。讀大二時,張蕊參與製作的三維動畫短片《門神》,還獲得了2009年全國美展金獎。在不少人看來,當時已經是南京藝術學院學生會主席、江蘇省漫畫協會高校協調員的張蕊,肯定會在動畫界幹出一番事業,因為在她拿到大獎後就有人願意投資,讓她創辦一家動漫公司。如果按照這條路走下去,也許用不了幾年,她就會成為一名擁有千萬財富的時尚“白富美”。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2010年,畢業在即的張蕊卻毅然選擇入伍參軍,這位“南藝校花”成為了我國首批24名女水兵中的一員。其實海軍艦艇部署女軍人,已成為西方國家海軍的普遍做法,當時已經有包括美、英、法、日等16個國家的海軍艦艇上,都活躍著“海上霸王花”的身影,她們主要從事通信、雷達、指控等專業,而我國在這方麵卻一直是塊空白。所以,海軍領導對此相當重視。首批“女水兵”可謂是萬裏挑一,她們都是從全國各高校和海軍部隊中經過層層考查和遴選出來的,不僅要有頑強的意誌,思想和身體條件過硬,最主要的是要熱愛艦艇工作。選拔條件十分苛刻,僅體檢內容,就劃分了43小項,每一項都與艦艇生活息息相關,隻要有1項不合格就不能過關。第一批被選上的24名姑娘都是80後,不僅綜合素質超群,而且個個多才多藝。
登上“和平方舟”號,遠赴非洲維和
穿上一身威武戎裝後,這批英姿颯爽的女水兵們被帶到北海艦隊某訓練基地,進行船藝、損管、戰場救護等共同科目的學習。
原以為在大學裏參加過軍訓,而且都有過在烈日酷暑下操練的經曆,張蕊和其他女孩一樣,最初根本沒把基礎訓練當回事。誰料海軍訓練與以往的大不相同。第一次上抗眩暈課,打量著眼前的固定滾輪,張蕊躍躍欲試。上輪,旋轉,落地,她開心地笑了,還覺得挺有趣。但是,真正的挑戰卻遠不止這些。繼續上輪,1圈、2圈、3圈……咬牙堅持完成訓練指標規定的26圈後,一下來,張蕊就兩眼呆滯,臉色煞白,開始嘔吐不止。姑娘們見狀都嚇壞了,小小的固定滾輪眨眼間變成了“魔圈”,令人望而卻步。
然而,殘酷的訓練並沒有嚇倒這些勇敢的女水兵,她們在宿舍樓的格言牆上作出如此回答:要做翱翔在大洋上的“中國海燕”,就必須磨練出搏擊風雨的硬翅。練體力,她們每天晨跑5公裏;練臂力,她們每天托舉杠鈴數百次;練單杠,她們一吊就是一分鍾左右;練遊泳,她們每天在百米泳道來回不停遊幾十次;練耐力,她們用背包繩將自己綁在滾輪上……短短幾個月,黝黑的臉龐、結實的雙臂、粗糙的雙手見證了她們的訓練成果。
如果說,體能訓練再苦再累隻要咬牙堅持就能過去,專業課的學習訓練卻是另外一番考驗。初次拿到自己的課程安排時張蕊嚇了一跳:航海專業的課程僅理論方麵就有4門課程21項內容,實操訓練方麵還有損管堵漏、艦體滅火、舢板、包紮、繩結等共同科目訓練以及本專業的裝備操作。
2010年8月初,姑娘們開始了遠航訓練的航程。登上軍艦後,她們分別進入信號、報務、雷達、操舵專業實習,並進行跟班值更、24小時值更和參加遠海衛勤演練等階段訓練。“第一次登艦真的好興奮!”回憶起初次上船的感覺,張蕊滿臉笑容:“我終於成為一名真正的水兵了!”盡管這種美好的感覺很快就被海上訓練的異常艱辛和嚴酷所取代。
舟山某軍港。巨艦解纜起航。蔚藍的大海,潔白的浪花,嬉戲逐艦的海豚、躍出水麵的飛魚……夢幻般的大海,讓姑娘們大飽眼福。然而,這種美妙的感覺隻維持了不到一天,她們就感受到了遠航生活的另一麵。軍艦剛駛入南中國海,平靜的海麵就因突然刮起高達9級陣風,掀起陣陣滔天巨浪。龐大的戰艦航行在無邊的大海中,像一葉小舟,時而被托上浪峰,時而被甩入浪穀,艦艇搖晃達30度左右,人在艦上難以站立,走起路來搖搖晃晃,模樣與“醉漢”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