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計劃用電與節約用電(一)(1 / 3)

第一節概述

一、計劃用電、節約用電的任務與內容

1.計劃用電是我國在70年代初提出來的,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合理分配電力與電量指標。

采取行政的、經濟的、技術的、法律的等各種手段,切實加強科學管理。

貫徹節約能源的方針,協調發電、供電和用電之間的矛盾,實現電力與電量的平衡。

進行考核監督,開展靈活調度,不準超分超用,力求減少並避免無計劃的拉閘限電。

2.節約用電是世界各國通用的提法,其內容主要有幾下幾點:

采取有效措施,使電氣設備在經濟合理的情況下安全運行,在這個基礎上盡可能節約電力。

鼓勵用電企業進行更新改造,不斷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和新工藝,以降低單位產值的電耗。

對工業產品用電單耗實行定額管理,加強用電統計分析工作。

廣泛宣傳節約用電知識,大力推廣節電的技術與方法。計劃用電與節約用電有著緊密的聯係,同時,也有不同的分工和內容。計劃用電搞好了,可以在宏觀上實現節約用電的目標。節約用電搞好了,則可大大推動計劃用電工作。

二、從政治經濟學觀點講,計劃用電是一個帶有方針性的問題

前麵反複講過,電力的生產、運輸、銷售和使用,幾乎是在同一瞬間完成的。這個特點必然要求用電要有計劃,才能隨時保持生產與消費的平衡。這是任何國家或社會必須遵循的一個客觀規律。

1949年以來,我國對計劃用電的認識是逐步深化的。在50年代,我國就提出了電力分配的政策。進入70年代,我國明確規定了“各行各業都要實行計劃用電”,隨後製訂了~整套的製度與

方法。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管理體製上,過去一直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管理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全國的工農業生產都是按照國家集中統一製訂的計劃進行的。電力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動力和二次能源,理所當然地必須納入國家計劃,綜合平衡,統一分配,計劃使用。因此,我國曆來認為,實行計劃用電是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應當成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一條長期方針。

黨的十二國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這種情況下,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是一個重要的原則,計劃用電是否仍帶有方針性呢?

從理論上講,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和價值規律都是起主導作用的客觀規律,忽視或削弱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對的。計劃經濟屬於社會生產調節係列,商品經濟屬於社會產品交換係列,兩者之間並不直接構成~對矛盾。在社會主義公有製的基礎上,將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結合起來,就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它既反映了社會主義所有製本身的內在要求,又反映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計劃經濟的運行必須通過交換價值來實現;商品經濟的運行必須與國家計劃指導相聯係。電力作為商品,既要遵循價值規律;又要接受國家計劃指導。所以,我們認為,實行計劃用電仍然是我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應當堅持的一條長期方針。

三、從市場經濟學觀點講,計劃用電可以通過市場機製實現

1.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它雖然在資本私有製與社會化生產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矛盾,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仍然在宏觀決策上進行調控,盡量有計劃地實行經濟發展目標。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解決電力需求與電力供給時,主要是靠價值規律自發地進行調節作用,發揮電價的經濟杠杆作用,實行分季分時電價,限製枯水季節和高峰用電,鼓勵豐水季節和低穀用電。從實質上看,這也是計劃用電的一種形式,但同我國作為方針對待是大有區別的。

2.在資本主義國家中,電力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這些國家越來越感到電力建設周期長,投資巨大,一次能源緊張等,強調要實行負荷控製,節約用電。這說明單純依靠價值規律並不能解決自然和社會領域的一切經濟問題。

四、從未來發展看,不論哪個國家在解決電力需求與電力供給問題時,都要受自然物質條件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製約。例如,

3.世界上的礦物性能源資源總是有限的;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可避免的帶有季節性的影響;核能發電要求帶基本負荷等。這些事實說明,計劃用電或負荷控製是一個長期性任務,在缺電的國家顯得很重要,在不缺電的國家也不能忽視,至於采用什麼方法,則可因地製宜。我們認為,依靠行政手段的計劃用電和依靠經濟手段的負荷控製,應當盡可能結合起來,發揮作用。

五、節約用電的含義以及開發、利用、代用與節約之間的關係

1.節約用電就是要求在電力的生產、運輸、銷售和使用等各個環節中,都要達到當時科技水平,保持經濟合理的運轉狀況,大力節約所需電力的消耗,盡量減少無用的電力損耗。簡單講,節約用電就是指不要浪費電力。

2.電力是由一次能源轉化的二次能源,而且分為有功與無功兩種。雖然無功電力本身並不消耗一次能源,但是,在生產流通中仍然有功率和能量的損耗。所以,不僅要節約有功電力,而且要節約無功電力。節約的效果不僅可以減少功率和能量的消耗與損耗,而且可以節約電力設備,從而節約金屬、資金、原材料等資源。在一定意義上講,節約用電就是節約能源、節約資源。但是,除了節約上的~致性以外,還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節約用電、節約能源和節約資源當中,必須正確處理三者之間的開發、利用、代用與節約的關係。

3.大力節約能源,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利用能源,所以,把節能叫做“第五能源”。從近代二百多年人類開發與利用能源的曆史來看,每一次新型能源利用範圍的擴大,都伴隨著人類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從而引起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使經濟在原有基礎上向更高~級迅速發展。例如,在17世紀初期,人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柴草,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人類使用大量煤炭,生產蒸汽作為動力;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石油開始成為新的能源,並且把一次能源轉化為二次能源,特別是轉化為電力使用,使電力成為主要動力;20世紀50年代以後,人類又發現和利用了核能。這些事實表明,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推動人類曆史進步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因為能源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礦物性資源終有枯竭的一天,所以,我們在開發利用能源的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節約能源。

4.大力節約用電,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和節約一次能源。從近代一百多年人類開發與利用電力的曆史來看,發電耗用一次能源的數量在一次能源總耗用量中所占的比重是從零開始,逐年增加的,而且今後還將是繼續增加的趨勢。例如,1977年,美、蘇、日、西德、英、法、加拿大等國發電耗能比重為30—36%,到2000年,預計將達38—46%。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目前約為20%,到2000年,將上升到30%以上。從表麵上看,發電耗能比重逐年上升是多用了一次能源,並沒有節約能源。實際上不是這樣。由於電力是轉化能源的最佳方式,有利於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所以,發電耗能比重雖然逐年上升了,但是,單位產值耗能量卻逐年下降了。以1975年美元為產俥標準,每美元耗用標準煤的千克數計算,上述七國在1950至1979年下降了0.15—0.30千克/美元。可以預計,今後單位產值耗能量仍將隨著電氣化的縱深發展而繼續下降。正是因為電的發展有利於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是非常昂貴的二次能源,所以,我們在電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節約用電。

5.在節約用電、節約能源當中,必然會產生資源代用問題。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往往會發生犧牲一次能源和其它資源,而取得節約用電的效果,或者是為了節約一次能源和節約某種資源,改用或多用了電力,這樣兩種情況都是存在的。從理論上講,世界上各種物質資源,包括礦物性能源、金屬與非金屬、水資源等,在人類經濟發展中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製約的關係,在各種資源之間,在一定條件下都是可以代換的。問題的關鍵是要運用邊際分析的方法,講求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利用,,權衡得失,做出最佳選擇,絕對不能從片麵的節約觀點出發,超越一定的邊際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