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的時間轉眼即逝,淩韻每日聆聽著讓人心境平和的梵音,不知不覺心中竟也似空穀幽泉一般。她自認乃是凡夫俗子之身,終是不能領悟佛法的奧妙與精髓,所以心中甚是牽掛一些凡塵往事。
那日淩韻在後山被陌生男子救下之後,無論她怎樣逼問,她都不肯承認與自己相識。淩韻怒從心生,自從兩年前他一聲不響得離開她的視線之後,她像瘋了一樣四處打聽他的下落。擔心他是否因為遇到了麻煩而不想連累自己,又或是患了什麼絕症,不希望讓自己為他擔心。
這兩年來,她無時無刻不再思念著他,期待他能再次出現在她的麵前。哪怕到時,他會向她提出分手,但至少讓她知道他是平安而且健康的。
淩韻盤膝坐在綿軟的蒲團之上,與慧明禪師笑望眼前秀麗的風景。慧明方丈望著淩韻眼中一閃而過的愁苦之色道:“施主看來,在這世間,何為動,何又為靜?”
數月相處,淩韻深知方丈乃是一代得道高僧,心中自然明白他所提的問題絕非表麵上所見到的那般通俗淺顯之解。於是,略思索道:“靜與動乃是相對而言的,沒有靜,又哪裏來的動。”
說完她便明白了方丈所言之用意,愛與恨又何嚐不是相對而言的。恨即是愛,愛即是恨,隻是世人困在其中,不自知罷了。
慧明方丈微笑點頭,既不做出認可,也不表示反對,忽而望向遠處隨風而動的樹葉道:“那施主眼中,是風在動,還是葉在動。”
淩韻眉間直接浮起了三條黑線,這個問題就好比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看似兩個答案其實都不錯,實則卻是另有玄機。淩韻眉心微皺:“是心在動。”
其實淩韻也不知這個回答是否正確,若真要論起來,那對與錯也是相互的,沒了對,哪裏來的錯。誰知慧明方丈卻滿意得笑了:“施主慧根不凡,若是能夠入我佛門,他日必能將佛法弘揚光大。”
淩韻心中估摸著方丈對她的回答還是挺滿意的,可是真若要她皈依佛門,還不如直接拿把刀把她殺了來得痛快呢!於是說:“方丈謬讚了,不過在小女子看來,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世。心中有佛,處處皆是淨土,心中無佛,步步皆是苦海。”
慧明方丈雙手合十,口中念道:“阿彌陀佛,施主所言甚是。”
告別昭明禪寺的這天,有個小沙彌手捧錦盒匆匆而來,見淩韻一行人尚未離開,麵露欣喜道:“總算趕在施主下山之前找到您了,這是師父要我交給您的東西,並且讓我轉告您,他這幾十年的修為尚不如您一盞茶所悟之深,自此便閉關清修去了,要我代他向您道別,”
哪裏是她佛學高深,隻不過是借鑒了前人所總結的精辟之論罷了。淩韻心中有些過意不去,忙雙手接過錦盒,恭敬得還了一禮道:“有勞小師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