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錯誤想法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應該極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
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
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想的是不好念頭,我們恐怕就會擔心;如果想的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
心境決定一個人的快樂與否,良好的心境使人生活愉快,糟糕的心境使人心情鬱悶。
300年前,密爾頓在失明後,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
拿破侖和海倫·凱勒,就是密爾頓這句話的最好例證:拿破侖擁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可是他卻對人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
而海倫,凱勒——又瞎、又聾、又啞,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愛默生在他那篇叫做《自信》的散文裏所說的那句話是:“一次政治上的勝利,收入的增加,病體的康複,或者久別好友的歸來,或是什麼其他純粹外在的事物,能提高你的興致,讓你覺得你眼前有很多的好日子,不要去相信它,事情不會是這樣的。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別的能帶給你平靜。”
蒙坦,這位偉大的法國哲學家,用下麵的兩句話來做他生活的座右銘:“一個人因發生的事情所受到傷害,比不上因他對發生事情所擁有的意見來得深。”而我們對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的意見,完全是看我們自己怎樣來決定。
在我們被各種繁瑣而煩人的事困擾著時,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保持個良好的心境。煩惱於事無補。
我們不可能隻憑“下定決定”就能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我們可以變化我們的動作,而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了我們的感覺。
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用呢?你不妨自己試一試。使你的臉上露出一個很開心的笑臉來,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大口氣,然後唱一小段歌,如果你不能唱,就吹口哨,若是你不會吹口哨,就哼一段曲。
如果自己覺得開心、充滿勇氣而且健康,那你為什麼還要為一些小小的不快和頹喪而難過呢?如果讓自己開心就能夠創造出。陝樂來,那又為什麼讓我們自己和我們身邊的人不高興而難過呢?
一個人會發現,當他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時,事物和其他的人對他來說就會發生改變……能變化氣質的神性就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心裏,也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們自己思想的直接結果……有了奮發向上的思想之後,一個人才能興起、征服,而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奮起他的思想,他就永遠隻能衰弱而愁苦。
變換看問題之眼
當個人能力提高到一定層次之後,往往視野也會隨之開闊,如果你對現在的視線範圍不滿意,不妨讓自己站得高一些。 有這麼一個近似於文字遊戲的論述。吃葡萄時悲觀者從大粒的開始吃,心裏充滿了失望,因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小;而樂觀者則從小粒的開始吃,心裏充滿了快樂,因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大。悲觀者決定學著樂觀者的吃法吃葡萄,但還是快樂不起來,因為在他看來他吃到的都是最小的一粒。樂觀者也想換種吃法,他從大粒的開始吃,依舊感覺良好,在他看來他吃到的都是最大的。
悲觀者與樂觀者的區別就是悲觀者的著眼點總是消極的,看到的總是令人失望的一麵,而樂觀者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看問題就會不自覺的感到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站得高看得遠是個永恒不變的真理,但你要先登上高峰才有這樣的機會。
想要站得高,就要超越自己的眼光,超越自己的眼光,必須先得超越自己。不妨想像一下自己還沒有達到的目標已經達到,那時你會擁有怎樣的眼光。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位已經年近古稀的農夫說:“我的力氣和壯年時一樣大!”別人都驚疑地看著他,他進一步解釋:“想想那塊大石頭我壯年時抬不動,現在還是抬不動。”不要以為你的眼光沒有達到某個目標就以為它一直沒有改變,其實你的眼光一直在變,隻是你沒有察覺到而已。
帶著悲觀的情緒去處理問題隻會讓好的事情變糟,讓不好的事情更糟。所以,我們應該用好的眼光對待問題。
一位病人找到眼科大夫:“醫生,我不能念報紙。”醫生給他檢查以後安慰他:“沒關係,你的眼睛近視,配一副眼鏡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病人驚喜地問:“真的嗎?我配眼鏡以後就可以看報紙了?”醫生笑著肯定。病人戴上配的眼鏡拿起一張報紙來。“醫生,我還是不能念。”醫生奇怪地又仔細檢查了病人的眼睛:“不可能呀?你真的隻是近視而已。”病人回答: “可是我不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