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誌丹縣有紅色旅遊資源
(一)現有革命曆史遺址12處,其中劉誌丹的故鄉金鼎鎮樓子溝,出生地金鼎鎮金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義正鄉南梁堡則、寨則灣,中共誌丹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永寧山、毛選中提到的土圍則即旦八寨則、金鼎山寨則、劉誌丹烈士陵園、中共中央舊址、中央黨校舊址、抗日紅軍大學舊址,軍民共飲一井水“官井”南梁堡則位於誌丹縣義正鄉與甘肅省華池縣荔園堡鄉的交界處,這裏大山連著大山,梢溝又套著梢溝,自然生態良好。劉誌丹當年就是看準了這裏,守能固若金湯,攻可四麵任意出奇製勝,所以就把這裏作為建立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屯兵的基地,在這裏燃起了武裝鬥爭的火焰――“南梁烽火”,根據地在這裏領導人民建立農民政權,建立農民武裝赤衛軍,發展農業生產,建立買賣市場,促進商品交流等,這裏在民間流傳有說不完的革命故事,也有唱不完的革命歌謠:“千裏雷聲萬裏閃,劉誌丹來了鬧紅了天,南梁山上插紅旗,寨則灣裏紮營盤,一人一馬一杆槍,要把顛倒的社會正過來。”
永寧山寨、旦八山寨、金鼎山寨均位於誌丹境內的洛河沿岸。永寧山又稱“洛上奇峰”,金鼎山又稱“洛中山”,旦八寨則毛選稱為“土圍則”,三山均為石山,生得險峻,各有奇特。明清兩朝,當地富豪集資修建,依山築寨,以防匪患。民國年間三寨全駐紮了國民黨地方民團,保安縣政府也駐進了永寧山。山寨雖然被國民黨民團駐防,但也是劉誌丹、曹力如、王子宜、劉約三經常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26年王子宜從榆林中學回來,進入永寧山高校任教,就在山上秘密建立了第一個黨團小組,開始革命活動。1928年劉誌丹回到家鄉與曹力如、王子宜一塊在永寧山上成立了中共永寧山黨支部。黨支部領導全縣民眾進行反饑餓鬥爭,抗糧、抗稅,采用民主選舉的辦法罷免了十惡不赦的團總路仰之,實現了“永寧山奪槍”一舉成功。旦八山寨團總曹俊章率團駐防,曾多次為南梁根據地提供物資軍餉。有歌謠為征:“旦八寨則兩頭尖,東鄰洛河西靠山,西北懸崖獸無路,易守難攻穩如磐,紅軍裏頭有好漢,半夜爬上劉約三,八馱物資走南梁,支援革命做貢獻。”金鼎山寨團總袁炳章率團駐防。也曾為革命出過力,幫過忙。劉約三隨部隊東征西戰,家屬的生活安全無處著落,就長期寄居在金鼎山寨,並受到很好的待遇和保護,劉約三的大兒子劉從軍就是出生在金鼎山寨則。今天在這些破破舊舊的山寨深處依舊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革命曆史文化,有待我們研究,開發利用。劉誌丹烈士陵園目前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中央舊址,中央黨校舊址,紅大舊址更是1936年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軍委等中央機關奠都的地方,現在保存完整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室、中央軍委會議室、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秦邦憲等中央領導住過的舊居等30多孔石窯洞和中央黨校校部、紅大校部、紅大科教室等10多孔石窯洞。
“毛斯保安對”、“張潘保安對”的石窯洞都保存完整,這些珍貴的革命曆史遺址全國稀罕,誌丹僅有。
(二)現有革命曆史文物資料170餘件,分別收藏在紀念館和劉誌丹烈士陵園其中大部分都是當年中央定都誌丹,中央領導使用過的辦公用具、飲具、學習的書籍,生活用的水壺、掛包、皮帶和劉誌丹領導陝北人民創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時期使用的槍支、彈藥、長矛、大刀、貨幣、被服、勞動工具等,還有中央領導為紀念劉誌丹題寫的數十塊石碑。這些石碑均屬國家一級革命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參觀學習價值和收藏研究價值。
(三)現有革命曆史文獻230餘件,包括電文、書信、著作、學習筆記、日記、報紙、雜誌、書畫、照片、圖片、宣傳標語、傳單、通知、命令,頒布的文件政策……這些曆史文獻資料在當時為中國革命起到決定性的指導作用,今天仍不失它珍貴的學習參觀和研究的價值。
三、誌丹縣開發紅色旅遊的意義和價值
(一)對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創立和形成的優良傳統和艱苦卓絕的革命精神,今天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既然是財富,而且很寶貴,我們就應該珍惜,開發和利用。我們應該通過紅色旅遊開發,真實地再現當年革命鬥爭的曆史。向廣大黨員幹部、人民群眾和前來誌丹的全國各地遊人介紹革命前輩的生平革命事跡,講述發生在那個時期鮮活的革命故事。讓人們充分了解黨的曆史,學習黨的曆史,並從黨的曆史中和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得到啟示,受到教育,誘發和培養人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黨的思想,使黨的優良傳統世代傳承,發揚光大。
(二)營造“紅都保安,和諧誌丹”新形象的宣傳輿論氛圍。革命戰爭年代,誌丹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有3500多名青壯年參加了革命,300多名烈士血染疆場抗日支前,解放大西北,誌丹人民更是出錢、出物又出力。全國解放以後,誌丹人民沒有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而是更加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誌丹人民在曆屆縣委和縣政府的帶領下,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都發生了顯著變化。1998年以來更是突飛猛進。縣財政收入逐年翻番。1998年財政收入首次創1億元大關,2005年突破了10億元大關,全縣平均每年完成設計建設項目10餘個,日前累計投資建設資金數十億元。完成設計建設項目近50個。在基礎建設中,縣上突出了城市的服務功能建設,城鄉道路、電力、通訊建設,新農村和生態建設。基礎建設為全縣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了活力,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了保障。誌丹縣過去曾經是中國革命的紅都,今天是陝西經濟社會發展十佳縣。誌丹的發展變化不是等來的,不是要來的,而是誌丹人民實打實地幹出來的,誌丹人民的精神就是“紅都精神”,誌丹人民的形象就是“紅都形象”,我們應該積極營造“紅都保安,和諧誌丹”的新形象,樹立“紅都”的品牌意識,搞好紅色旅遊開發就是我們向外介紹誌丹宣傳紅都的直接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