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科技增產增收效益也比較顯著。去年,針對引進的不同品種,采取了相應的耕作、種植管理技術。平衡施肥示範區,采取了高農家肥投入、平衡配方施入有機肥料,畝均較一般田塊增產20%~40%;微積水示範區,采取膜際種植,在7月份間斷性幹旱中表現明顯,種植晉豆20比一般田塊增產15%左右;間作套種示範區,采取玉米與瓜類、豆類套種,玉米與豇豆、扁豆間作,平均較一般田塊增產20%~28%,增收32%左右;特別是瓜類的整枝、壓蔓、打頂、授粉技術的應用,比一般田塊畝株數增加30%,株果數增加20%,增產40%左右;向日葵的授粉、打杈比一般田塊增產21%;玉米、穀子的葉齡模式管理比大田增產18%。
在品種和技術兩大措施的推動下典型示範比較突出。白原村瓜地坪村小組15戶51人種植小雜糧50畝,其中油葵10畝,穀子10畝,玉米、打瓜、豇豆、芸豆30畝,春上他們利用與鄉鎮較近的便利條件,挖空了機關單位的廁所,畝均投入農家肥7000斤,最高達到10000斤,使穀子畝產達到450斤,玉米畝產達到882斤,打瓜畝產245斤,油葵畝產436斤,芸豆畝產達到410斤,人均靠0.9畝耕地創收500元;白家灣村支部利用村集體用地8畝,大搞試驗示範,在獲得科技效益的同時,創收8900元,畝均1100多元,該村村民武炳忠全家4口人種植小雜糧7畝,創收2865元,人均716元;前元則李寺灣村小組村民李兆寬,全家5口人,種植小雜糧9.8畝,其中純種南瓜3.5畝,套種雜糧6.4畝,收入9000元,人均1800元。
三、突破加工營銷,走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路子,是小雜糧開發的關鍵環節
張渠鄉去年購進了炒貨機、粉碎脫粒機、真空包裝機,設計定製了包裝箱、合、袋,按照類別,按市場需求進行產品的統一篩選、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標識、統一配送,發展加工、開拓市場。事實上小雜糧是與大品種糧食比較而言的,其共同特點是生育期短,產量偏低,種植區域有限,不是人們日常消費的主要糧食品種。因此,必須要抓住這一特性,改變傳統“大路貨”的營銷方式,發揮地方風味特色,迎合消費者消費習慣和心理,改大包裝為小包裝,改粗加工為精加工,改家庭式消費為饋贈禮品,采取穩定消費低層,占領消費中層,打入消費高層的分層突破營銷策略,全方位占領市場。同時,為了保證貨源的穩定,他們以鄉、村兩級協會為龍頭,協會會員為基點,把千家萬戶的三畝田組織起來,按照訂單進行組織化、集約化生產。
四、不斷調整優化生產、種植結構和提升管理層次,是小雜糧開發的重要手段
去年,張渠鄉主要是走穩了四步,實現了四個突破。第一步,在種植結構上突破。他們出台了全力建設陝北小雜糧良種繁育基地的決定,製定了三畝田開發實施方案,打破長期糧――經二元結構;第二步,在品種組合上突破。他們一次引進玉米、穀子、油葵、打瓜、豆類、洋芋、南瓜、蔬菜等八大類69個品種,進行組合、搭配,示範種植2250畝;第三步,在典型示範上突破。他們在全鄉所屬的17個行政村,建立17個示範及良種繁育點,每點最少50畝,示範8―15個品種,並在白家灣村建立起引種試驗示範觀察田8畝,試驗穀子品種9個,大豆品種10個,豇豆品種5個,引種觀察玉米、雜豆、南瓜、豇豆、蔬菜等品種30個,建成套種示範區、平衡配肥示範區、純農家肥種植示範區、微積水種植示範區等四大種植模式示範區;第四步,在生產種植技術上突破。聘用技術人員嚴把生產過程環節,在種植上,立足一個“早”字,嚴把種植關。在管理上,立足一個“細”字,合理密植,精細管護。同時開展培訓5場次,直接培訓500餘人,掀起了新一輪學科技、用科技的生產新風。
五、以人為本,強化管理,是小雜糧開發成敗的內在因素
從農民來講,要有一批學科技、用科技、有頭腦、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從幹部來講,要有一支能征善戰、創業爭先、奉獻務實的好隊伍;從技術來講,要有一些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勇於創新的科技人才。去年,張渠鄉采取了幹部帶動、服務推動、加工營銷拉動的運作手段,大唱三部曲。一是幹部帶動。在技術上,他們從縣農業部門聘請兩名技術人員,常年抓點、包村、包片,負責生產技術的全程指導和技術培訓。在管理上,他們以一個村為一點、固定一名幹部,以三個村為一片、固定一名鄉領導,共抽調17名幹部,6名鄉領導負責從整地到收獲的全程管理,並為每名幹部發放日記本一個,要求幹部對作物長勢、特征特性每天一觀察、一日一記錄。在示範上,他們推行幹部先上,能人先上,舍得好地,舍得投入,會技術、懂管理的先上的“五先上”措施,帶動全鄉農民的積極參與;二是服務推動。成立了張渠鄉小雜糧協會,吸收農戶參與,並發放會員證,明確了協會會員享受良種引進、技術服務、資金協調、市場信息、保銷保產等權利;組建了技術服務隊伍、營銷隊伍、加工包裝隊伍等三支隊伍,負責產前、產中、產後的全程服務;建立訂單服務體係,與農業開發中心和西安秦豐公司簽訂了良種引進和購銷合同,與西安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後勤部門達成常年供應意向,在此基礎上與各村及農戶形成種植二級合同,協會與農戶形成銷售三級合同,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種植的積極性,解除了農戶生產的後顧之憂。三是加工營銷拉動。為了獲得高品位、高價位、高回報的農特產品,他們購進機械設備,進行分類包裝,一改過去“大路貨”、蛇皮袋子一裝、二道販子一拉瞎闖市場的弊端,不斷提升小雜糧產品檔位,大做“農”字牌綠色無公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