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地理意義上的塞維利亞(Sevilla),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瓜達爾基維爾河從市中穿流而過,穀地開闊低平,海拔100米以下,多肥沃衝積土。1月平均氣溫12℃,7月29℃。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於秋、冬兩季。這裏是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和塞維利亞省的首府,是西班牙第四大都市,人口65萬。
第一節 哥倫布與塞維利亞
1、新航路上的重鎮
1498年,哥倫布籌備又一次出航,這次他可是費了極大的氣力才籌集好探險所需的資金。第三次探險航行的規模遠不如從加的斯出發的那次那樣壯觀。哥倫布率領的船隊由上次的17艘下降到了這次的6艘大小不等的船組成,隨行人員隻有300餘人。經過前兩次的遠航歸來,哥倫布帶回來的關於“東方”、“黃金”的信息的誘惑力下降了,相反無數船員屍埋異地的消息卻傳得滿城風雨。因此,要想在西班牙找到一批與這個“倒黴的司令”一同前往西印度去的誌願者變得越來越少,哥倫布不得不請求國王打開監獄的大門,從罪犯中征募了不足總數的殖民者。
哥倫布初航是在1492年,6年的風雨飄搖對他的身體是一種折磨,同時還動搖了他的信念。這時的哥倫布不明白,為什麼直至今日他在西印度還沒有遇到大量的自然財富?他去請教一個名叫海默·費雷魯的加泰隆猶太人珠寶行家,得到的回答是:“我在開羅和大馬士革城經常詢問人們,在世界上什麼地帶和地區能夠找到寶石、黃金、香料和藥材。他們說,所有珍寶之類的東西都來自南部地區,那裏居民的皮膚呈黑色或褐色。以我的看法,您至今還沒有找到這些珍寶,是因為您還沒有遇到這種皮膚顏色的人。”有了這條線索,哥倫布再次重振信念,把航線向赤道方向調整,從塞維利亞揚帆出航。六條船載著300餘人,接連駛入瓜達爾基維爾河,船隊不複幾年前在加的斯的氣勢和規模,對於即將前往的“新世界”,既有美夢也有噩夢。
船隊雖漸行漸遠,而哥倫布和塞維利亞的故事隻不過剛開了個頭。作為西班牙唯一有內河港口的城市,塞維利亞的交通樞紐地位不言而喻。經過轟轟烈烈的新海路開辟,西班牙船隊從新大陸運來大批黃金、白銀,經過塞維利亞轉運往歐洲各地,這裏曾設有“印度群島(即美洲)交易之家”,壟斷著西班牙海外貿易,這是塞城的鼎盛時期。塞維利亞成了新航路開辟的大後方,西班牙的富強之路也由此開啟,統領世界長達百年。
塞維利亞不隻是哥倫布起航的地方,還成了他最後的安息之地。從歐洲到美洲,他在無數個地方做過停留,他的生命卻永遠的終止在塞維利亞,一個他發誓不再踏足的地方。當起點和終點在哥倫布的命運中重疊時,這個故事因為充滿宿命感而變得更加精彩。接下來,不如讓我們在賽城乘著地中海吹來的海風,用腳步慢慢把這個故事還原。
2、黃金塔——一個時代的證明
1498年5月,哥倫布和他的六艘船停靠在瓜達幾維亞河的避風港裏,等待著一場最適宜的風來協助起航。如今在瓜達幾維亞河的碼頭,依舊是來來往往的船,川流不息,隻是不再是去探險。從碼頭沿著河畔溯行,有個不可錯過的地方——黃金塔。
黃金塔因以金色瓷磚貼麵而得名,塔身為等邊的12麵體,每個麵代表一個方位。因其金色的瓷磚貼麵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而得名黃金塔。現在瓷磚已經都脫落了,但在斜陽下仍顯得金光閃閃。這座塔最初是由摩爾人在1221年修建的一座軍事瞭望塔,主要目的是監視從進犯河港的船隻。黃金塔分為三級,最上層呈圓形,1760年增建。一條大型鐵鏈從黃金塔底水中拉開,可以封鎖河道。對岸的另一個定位點已經拆除或消失,有可能毀於1755年裏斯本大地震。
真正讓黃金塔聲名大噪的還是哥倫布,那些從美洲回來的船隻滿載著黃金白銀,而終點就是黃金塔。據傳說,西班牙殖民帝國從拉美掠奪了大量黃金、白銀,從海上運回來後先暫存在這座塔內,然後再從陸路運往馬德裏上繳王室。由此,黃金塔再也不隻是個表麵金光閃閃的建築,裏麵才是貨真價實的黃金!這裏成了塞維利輝煌航海史的見證,也是一個時代“黃金夢”的見證。
大航海時代結束之後,這裏也喪失了藏金的功能,後來曾作為監獄,倉庫、郵局等使用,現在是內部航海博物館,用來展示古海圖、古船模型和各船頭裝飾。時隔幾個世紀,黃金塔已經光彩全無,但站在它的腳下,你仍然可以想象到哥倫布的船隊載寶歸來時船上水手和岸邊各路圍觀者的歡呼聲。
3、懸棺——哥倫布之死的兩個謎題
在塞維利亞老城中的聖克魯斯區的,有一座位列世界三大教堂的基督教堂,這裏也是哥倫布的石棺所在。聖克魯斯區原為猶太人居住區,至今是塞維利亞市最古老、最具特色和最別致的住宅區。位於塞維利亞老城區的中心地帶,古老的白色民居和彎曲狹窄的小巷,十分幽靜。在這裏逛上一圈,你的心頭也許會湧上一些久遠的曆史感。各家窗台上栽有花草,一年四季花團錦簇,萬紫幹紅,遊人所至,如入畫境一般。 塞維利亞的聖克魯斯區可以說四許多遊客們不可錯失的觀光點,在這裏真正展現出安達魯西亞文化中的精髓部分。
聖克魯斯區的塞維利亞大教堂是由基拉爾達清真寺改建的。基拉爾達清真寺始建於1184年,由於1248年基督教徒統治了塞維利亞,整個城市的清真寺都改成了教堂。1401年開始修建塞維利亞大教堂,並將基拉爾達清真寺的宣禮塔改為教堂的鍾樓而合並,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塞維利亞大教堂。
教堂由五座哥特式殿堂組成,殿堂之間以交叉甬道相連。主禮拜堂的祭壇供奉著塞維利亞守護神“國王聖母”,祭壇浮雕描繪著基督生平的三十六個場景,裝飾極為華麗。可謂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禮拜堂柵欄為雕刻繁複的銀匠式風格,唱詩班的座席是穆德哈爾風格,而管風琴則為巴洛克風格。費爾南多三世和阿方索十世父子都安葬在這座教堂裏。其他禮拜堂中的宗教畫很多都是大師手筆,如聖安東尼奧禮拜堂的《聖安東尼奧的禮拜》,聖佩德羅禮拜堂的《聖告圖》等。
大教堂用了100 年時間才建成,建成時隨即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教堂。它實在太大了,曆史上,其拱頂就曾兩次不勝其重而坍塌。教堂耗資之巨大令人咋舌,僅鋪貼在聖殿上的黃金就重達三噸!這些黃金就來自,遠方的新大陸,象征著塞維利亞的富有。這一切當然和西班牙人最為驕傲的兒子哥倫布密不可分。現在在教堂內就能看到讓人肅穆的一處場景:四位披著王袍的巨人,每位象征著西班牙王國的一處領地,肩扛著一具鑲有皇室標記的石棺。石棺的主人就是哥倫布。
1506年5月20日,哥倫布死於西班牙的巴利阿多裏德(Valladolid)。他臨死之時一貧如洗,盡管他為西班牙帶來了無盡的財富,為“新世界”帶去了難以估算的災難。哥倫布穿著灰色長袍優雅地躺著,神智則半瘋狂,他的遺言是:“上帝!我將靈魂交到您手中。” 此時,他不再是乘風破浪的勇士,隻是個不得不對命運低頭的虔誠基督徒。他的欲望已盡,生命將息。
哥倫布死後關於他的猜測和討論幾百年還未休止,謎題有二,哥倫布的死因是什麼?躺在塞維利亞石棺裏的真的是哥倫布嗎?最初,世人對哥倫布之死沒有太多懷疑,普遍認為斑疹傷寒、風濕性心髒病以及Reiter綜合症就是他的死因。直到20世紀,惡名昭著的“塔斯克吉梅毒研究”發起人之一托馬斯·帕倫(Thomas Parran),才首度提出哥倫布有可能死於梅毒,他認為哥倫布死前胸部以下全身水腫,四肢癱瘓,腦部受到影響這些症狀都類似於梅毒末期的症狀。哥倫布是歐洲第一位患梅毒的名人嗎?哥倫布之死和梅毒之始,這兩個重要事件疊加時,更是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這或許就是各路人馬一直對哥倫布保有興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