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圭亞那(1 / 3)

現代地理意義上的圭亞那位於南美洲東北部,全稱為“圭亞那合作共和國”東鄰圭亞那,南臨巴西,西鄰委內瑞拉,北鄰大西洋。印第安語“圭亞那”意為“多水之鄉”。

蘇裏南位於南美洲北部。東鄰法屬圭亞那,南界巴西,西連圭亞那,北瀕大西洋。1815,正式確立荷對蘇的殖民主地位。1975年11月25日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

法屬圭亞那是法國的一個海外屬地和一個地區。北臨大西洋,東部和南部緊鄰巴西,西邊與蘇裏南相接。該國狹窄的海岸線低於海平麵,並且逐漸形成大草原。

第一節 哥倫布與圭亞那

1498年克裏斯多福·哥倫布來到圭亞那的海岸,隻可惜哥倫布並未在這裏做停留,他沿著圭亞那的海岸去尋找“印度”去了。於是,這個發現新陸地的機會就留給了另一個人——彼得羅·阿隆索,就是那個發現委內瑞拉的新船長,圭亞那這才被歐洲人發現。

圭亞那地圖

在此之前南美洲史料欠缺,曆史上有很多空白區,我們隻能勾勒出個大概。大約在公元9世紀印第安人從北美洲向南遷移來到圭亞那海岸,成為第一批圭亞那人。而後,他們的生活範圍逐漸擴大,遂分裂為4大部族,即加勒比人、阿卡沃伊人、阿拉瓦克人、和瓦勞人。早期圭亞那人過著簡單的采集和遊牧生活。其中以加勒比人性格強悍凶猛、勇猛好戰,甚至食人!而瓦勞人驍勇善戰,與加勒比人抗衡!他們男子擅長製造獨木舟等,是出色的漁民。女子善編織,用棕櫚葉子和芯子製作各種編織品。人們的衣著簡單,身上除用植物種子、珠子等穿製的小遮羞布外,沒有其他任何衣服。節慶、打仗時身上塗以染料作為裝飾。房子叫做貝納布(Benabs),木質結構的茅屋,即用樹幹或樹枝搭成,樹枝為沼澤硬木(great hard),質地似鐵棒,沉而硬,耐腐蝕。上蓋棕櫚葉! 15世紀初,傳說圭亞那地區有一黃金國王El Dorado和他的黃金國Manoa,歐洲冒險家遂前往探險和尋求好運。這裏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個令無數勇者瘋狂的黃金國。

據古代傳說黃金國始於一個全身披滿金粉的南美部落族長的故事。在南美洲的地下,有一條長達千裏的“黃金隧道”。沿著這條隧道向前邁進,就可以到達“黃金國”。“黃金國”裏埋藏著大量黃金,國王和貴族所戴的帽子和衣服上,都裝飾著黃金,許多宏大的公共建築物用巨大的金塊砌成拱門,裝飾著精美的浮雕,顯得極為豪華,甚至連國王的馬鞍、拴馬樁、狗項圈等,也都是用大塊的黃金做的。“黃金國”究竟在那裏?眾說紛紜。關於“黃金隧道”與“黃金國”的傳說還有許許多多,在民間廣泛流傳,越傳越神奇,但誰也無法準確地說出它的具體地點和真實情況。 關於南美洲有“黃金隧道”和“黃金國”的傳說在歐洲廣泛傳播後,西歐社會上自國王、僧侶、大貴族,下至中小貴族.尤其是商人和海盜,都渴望到南美洲尋找“黃金隧道”與“黃金國”,於是掀起了一股“黃金熱”的狂潮。

據現代考古和曆史學者的研究,可能的遺址是在現今南美秘魯高原一處叫庫斯科(Cusco)的地方,庫斯科曾經是南美洲大陸印加帝國的首都,於1532年遭受西班牙軍隊蹂躪,原有的印加建築全遭毀滅,唯能從被歲月磨得光滑凹陷的石板路上,找到些從前的昌盛。“黃金國”到現在仍然是個謎。

1499年5月,彼得羅·阿隆索的探險隊從加的斯港啟程向西南航行,目的就是那個飄渺的“黃金國”。6月初,探險隊在離帕裏亞半島東南約1000公裏即北緯5°或6°處抵達新大陸,即圭亞那沿岸。奧赫達轉向西北航駛,沿圭亞那海岸航行到奧裏諾科河三角洲地區。然後穿過哥倫布之前發現的那個介於大陸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海峽,進入加勒比海。這次航行耽誤了很長時間。

船隊終於到達了科傑爾角,這個海角在已經被哥倫布捷足先登了。不過,海角以外的陸地是西班牙人未曾去過的新海岸,那裏居住著“不好客”的印第安人,他們照例拒絕用黃金和珍珠來換取歐洲的“貨物”,因此常常發生一些小的衝突。在登岸中,西班牙人有20人受傷,1人死亡。在一個地方,西班牙人獲勝之後,放火燒毀了沿岸的一個村莊。可是這次探險所取得的地理成果卻是十分偉大的,他們發現了美洲大陸的一角,新大陸也就不遠了。

隨後的三個世紀圭亞那地區輪流由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占領。現代人稱的圭亞那是指英屬圭亞那, 19世紀初這一地區正式由英國殖民統治,1961年獲得自治,改稱圭亞那(Guyana)。1966年脫離英國獨立,1970年改製共和。曾經荷蘭的殖民地荷屬圭亞那,也在19世紀獲得獨立,並更名為“蘇裏南”,唯有法屬圭亞那仍為法國的一個行省。

第二節 雨林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