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馬克思通過對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剖析,在政治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科學地說明了勞動的二重性。他認為工人在生產商品時所花費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結合:作為具體勞動,它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抽象勞動,它創造商品的價值。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在此基礎上,他分析了資本與勞動的交換過程,把它分為:“貨幣一商品”和“商品一貨幣”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工人作為交換的一方,得到的是自己原有商品的交換價值,即一定數量的貨幣。資本家作為交換的另一方,得到的是具有特殊使用價值的商品——勞動力。對資本家來說,這種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能夠“使資本增加,使資本增殖,從而使資本作為資本保存下去的東西”①(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7頁。)。在資本家與工人交換的第二階段,工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後,得到的僅僅是一個預先確定數量的勞動力的價值。而資本家卻把具有特殊使用價值的勞動力與資本、原料、生產工具相結合,使之成為不斷使資本增殖的實際活動,這樣勞動力創造的新價值遠遠超過了他所獲得的那部分價值。這二者之間的差額,即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家就是依靠無償占有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剩餘價值而發財致富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動機,就是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生產決定著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過程,這就揭示了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對抗性階級關係,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曆史局限性,論證了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必然性。
其次,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手段。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本質的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考察了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的手段。他把勞動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部分。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資本家主要通過絕對延長勞動日,使之超過必要勞動時間來獲得剩餘價值,馬克思把這種剩餘價值稱為絕對剩餘價值。但資本家拚命延長工人的勞動日,嚴重摧殘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在工人的反抗下,資本家采取了另一種剝削方式,即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來獲取剩餘價值。馬克思把這種剩餘價值稱作相對剩餘價值。盡管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客觀上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其目的仍是為了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獲取更大的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往往把這兩種手段結合起來,交錯使用,以謀取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另外,馬克思還論述了在資本主義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餘價值的源泉,指出資本家借助於吞並科學而吞並了雇傭工人更多的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的源泉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
最後,科學地分析了資本主義製度的本質及其內在矛盾,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必然導致社會主義。馬克思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優越於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的地方,就在於社會化大生產的方式。社會化生產主要表現為生產資料使用的社會化、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和產品的社會化。生產社會化的性質要求由社會占有和支配生產資料,對社會實行統一的有計劃的管理,並由社會全體成員來享有社會化勞動的成果。但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生產資料和產品的私人占有方式並沒有隨著生產社會化的本性而發生相應變革。相反,由於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加劇,使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這樣就形成了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矛盾和衝突的總根源。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經濟生活中,首先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其次表現為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這就使“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不可避免。不斷爆發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容納不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就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創造了客觀曆史前提。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階級關係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鬥爭。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的徹底分離,是無產階級受資產階級剝削的經濟根源,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前提。隨著資產階級剝削的加重,無產階級被推到貧困的邊緣,因不滿於資產階級的剝削而奮起反抗。因此,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利益的根本對立反映了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後消滅階級”①(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頁。)。資本主義製度最終為它自己培養了“掘墓人”。
二、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
在對自由資本主義進行分析批判的基礎上,結合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經驗教訓,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論述了如何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其理論的基本點有:
第一,必須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並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權。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隻有建立起本階級的革命政黨,並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才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因為“工人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合權力的鬥爭中,隻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②(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65頁。)。隻有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才能擔負起自己的曆史使命。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組織、領導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的實踐中闡述了一係列重要的建黨原則。首先,他們認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製訂一個正確的理論綱領。因為黨綱“就是在全世界麵前樹立起一些可供人們用以判定黨的運動水平的界碑”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頁。)。同時,各國黨在製定綱領時,又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教條,必須從各國的實際出發,根據各國工人的覺悟程度和實際認識水平,把理論原則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其次,無產階級政黨隻有堅持民主原則,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才能發揮自己的領導作用。
第二,必須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要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就必須團結廣大勞動群眾,特別是農民大眾,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早在1848年革命前後,馬克思恩格斯就全麵論述了工農聯盟的思想。他們認為,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是非常必要的。隻有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並通過它把廣大勞動群眾和小資產者階層聯合起來,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得到一種合唱,才能有效地抗擊反動勢力的鎮壓,推翻資本主義製度,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工農聯盟的思想適用於一切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而對農民來說,隻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才能獲得政治上的解放,因為“農村居民由於分散於廣大地區,由於極難達到大多數意見的一致,所以他們永遠不能勝利地從事獨立的運動……他們需要更集中、更開化、更活動的城市居民的引導和推動”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07頁。)。
建立工農聯盟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為農民和工業無產階級一樣,都受到資本主義的剝削,隻有反對並推翻資本主義製度,才能從根本上結束農民經濟上的貧困和政治上的無權地位。這樣,農民就自然而然地“把負有推翻資產階級製度使命的城市無產階級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領導者”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97頁。)。
第三,必須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為了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領導廣大勞動人民,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他們指出,無產階級革命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兩大敵對階級之間的政治鬥爭空前劇烈的條件下產生的。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是同它的存在同時開始的。階級鬥爭的實踐使無產階級認識到,隻有炸毀資本主義製度,才能使自己得到解放。為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無產階級必須采用包括暴力革命在內的一切鬥爭形式。早在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的形勢,較多地強調暴力革命的重要性。例如,恩格斯曾經指出:“暴力,用馬克思的話說,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它是社會運動借以為自己開辟道路並摧毀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23頁。)。它是對付不願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的資產階級的有效方式。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後,資本主義處於相對和平的發展時期,工人運動處於低潮。針對這一情況,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用和平的和暴力的兩種方式進行鬥爭。他們指出:“凡是利用和平宣傳能更快更可靠地達到這一目的的地方,舉行起義就是不明智的。”③(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683頁。)總之,他們既反對不顧主客觀條件成熟與否一味熱衷於暴力的盲動主義和冒險主義,也反對沉醉於合法鬥爭的“議會迷”。
無產階級為了鞏固革命成果,在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之後,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在此以後,他們通過總結1848年歐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進一步闡述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義。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文中對過渡時期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曆史地位作了如下論述:“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隻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1頁。)馬克思還深刻地闡明了,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之所以需要無產階級專政就在於:“隻要其他階級特別是資本家階級還存在,隻要無產階級還在同它們進行鬥爭(因為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後無產階級的敵人還沒有消失,舊的社會組織還沒有消失),無產階級就必須采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634頁。)
三、對未來社會製度的設想
與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理想製度的設想,不是教條式地預測未來,而是立足於社會現實,從分析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材料入手,來展望未來社會合乎規律的前景,對未來社會理想製度作了科學的預測。
第一,未來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即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敲響了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喪鍾,而必須由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取而代之。這是“同現存製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③(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頁。)。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就明確指出:“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製”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65頁。)。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使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和主人,從而解決了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擺脫了受剝削和奴役的經濟地位。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公有製形式是單一的社會所有製,即全部生產資料歸整個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使全體勞動者都能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從而消除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分離狀態。
第二,未來社會沒有商品和貨幣交換,實行有計劃的生產。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中,未來社會既無商品,也無貨幣,“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23頁。)。在公有製的基礎上,生產者將按共同的計劃從事社會分工。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不再通過價值規律、市場機製調節,而是“按照統一的總計劃協調地安排自己的生產力”③(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35頁。)。社會用勞動時間計量社會的勞動和社會需求量,平衡生產與需求,監督生產和分配。
第三,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兩個階段。馬克思在1875年寫的《哥達綱領批判》中,第一次把未來社會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由於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因而在經濟、道德和精神各方麵還帶有它脫胎出來的舊社會的痕跡。在這一階段,由於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限製,隻能對社會產品實行按勞分配。
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生產力高度發達,生產方式發生變革,社會分工消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分配形式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在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民群眾思想覺悟空前提高的條件下,階級和國家也將消失。
第四,消滅了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將消亡。未來社會由於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現象,加上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工人和農民、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本質差別最終消失,因而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也將被消滅。而隨著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的徹底消滅,“國家政權對社會關係的幹預將先後在各個領域中成為多餘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來。那時,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20頁。)。也就是說,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而“自行消滅”。
第五,未來社會思想文化的空前繁榮和“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中,應該批判地繼承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和古代優秀文化遺產,在科學社會主義指導下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使文化教育達到空前繁榮,使勞動者普遍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從而實現“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②(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頁。)。這樣,公共的政治權力將失去政治意義,社會和生產將采取自由人聯合體的形式組織起來。而“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不僅是社會生產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過渡到無階級社會的必由之徑和必然歸宿。
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所作的設想,是他們所創立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份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給後來的社會主義者留下的,不僅在於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特征的預測,更在於他們在進行這種預測中的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馬克思鮮明指出,“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隻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①(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6頁。)。恩格斯後來聲明:“我所在的黨沒有提出任何一勞永逸的現成方案,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於現代社會的特征的看法,是從曆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的結論;脫離這些事實和過程,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②(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頁。)他還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和其他社會製度一樣,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經常變化、不斷改革的社會。
實踐證明,人們如果不遵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辦事,而把他們對未來社會的設想當作教條,生搬硬套,就必然要犯嚴重錯誤。
第三節 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一、歐洲1848年革命和馬克思恩格斯的總結
19世紀4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階級矛盾不斷尖銳,歐洲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廣泛地開展起來了。由於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社會各階級矛盾激化的程度不一,每個國家革命的具體任務也就有所不同:法國要求鏟除封建殘餘,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德國要求推翻封建專製製度,實現國家統一,建立資產階級專政;英國要爭取普選權,改革選舉製度;意大利要求結束國家的分裂狀態,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匈牙利、波蘭、捷克等國則是反對民族壓迫,要求實現民族獨立。各國革命的具體任務雖有所不同,但從革命性質上看,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45—1846年歐洲大陸的農業欠收和1847年蔓延整個歐洲的工商業危機,加速了革命的到來。
在這場席卷歐洲的革命風暴中,法德兩國的革命影響最大,推動著整個歐洲革命的進程。
1848年2月,巴黎爆發了以工人為主體的人民武裝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臨時政府,革命取得了初步勝利。但二月革命後成立的臨時政府,幾乎完全為資產階級共和派所把持。為了打擊和孤立無產階級,臨時政府采取了一係列反動措施:解除無產階級的武裝;招募流氓無產者組成別動隊,作為其反動支柱;以安排失業工人為由組織所謂的“國家工廠”,向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征收附加稅,離間工人與農民的關係,使巴黎工人在未來的戰鬥中處境孤立。1848年6月,階級力量對比發生變化,6月21日,資產階級政府變相地解散“國家工廠”。“工人們沒有選擇的餘地:若不甘願餓死,就要展開鬥爭”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15頁。)。工人們構築街壘,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並提出了建立“民主的社會的共和國”的要求。這就是著名的巴黎工人六月起義。由於力量對比懸殊,6月26日起義被鎮壓。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有著深刻的意義。馬克思指出,“這是現代社會中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第一次偉大戰鬥。這是為保存或消滅資產階級製度而進行的戰鬥”②(②同上。)。這次起義揭穿了標榜“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虛偽本質,也證明了小資產階級社會改良主義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