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都城鎬京,周王朝的第一良臣周公旦,卻遭到人的誣陷。
周公為周王朝初期政權穩固與建設可謂鞠躬盡瘁。作為武王的弟弟,武王在世,他盡力輔佐,武王去世後,他極力輔佐成王,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成王身上。至今在古代典籍《尚書》中,就保留了周公大量的言行記錄。如《金滕》《大誥》《康誥》等。
成王雖為天子,畢竟尚未成熟,有人向成王進言:“周公旦存有不軌之心,企圖取王而代,武王病重期間,曾祈禱上天,要代君王”。成王聽後,雖有不信,但又心存疑念,下旨暫革周公塚宰(首輔)之職,回府待處。
周公見有奸人相害,為避其禍,托言有病遠離鎬京,輾轉來到荊楚避難。
熊繹見周公到來,感其知遇之恩,待以貴賓之禮,在風光綺麗的沮水南河岸,八寶山下,專修精舍,日夜侍奉。
周公來到荊楚,見原本一片蠻荒的地方,被楚人開發出來,變成了魚米之鄉,而熊繹多年經營,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心中甚慰。隻是看到山民日夜勞作不息,沒有生活之規,很感憂心。於是在他居住的山梁上,樹起了幾支高高的竹竿,白天測日影,夜間觀星月,如此數月,終於測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時辰。每日以子時為始,午時為中,卯、酉為日月之門。山民日出(卯時)而作,日落(酉時)而息。由於十二時辰的製定,從此使人們作息有序,生活也漸漸形成了規律。
這年秋熟了,莊稼尚未收割,鎬京四野突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大雨傾盆,一場暴雨後所有莊稼倒伏了,大樹被連根拔起,眼看到手的糧食絕了收,並且房倒屋塌,人們怨聲載道,紛紛責備朝廷,一時怨聲載道,民心難安。司天監隻得設祭祀,求神靈,明卦象。最後向成王奏報:定是屈了好人,忠臣良將蒙冤。
成王不得不檢討自己,與眾臣虔誠祈禱,查閱典冊,打開用金屬絲封緘的“金滕”,見到裏麵的簡書,原來是周公願以自身代武王死去的祈禱詞。王與太公、召公詢問史官,史官講述了事情的原委,成王淚流滿麵,決心親自接回周公。
周公得知冤情已明,辭別荊楚,熊繹相送百裏。成王親往郊外,複塚宰之職。不日又是一場大雨,倒伏的莊稼又重立了起來,人們把倒伏的大樹扶正,培土,樹木又恢複了蓬勃生機。至今重陽有周公嶺,即昔日熊繹接待周公處。把周公定時辰的山梁,稱作子午嶺。
周公的荊楚之行,從此提升了楚在南方各部的威望,人皆盡知熊繹已得周封,代表朝廷,統轄一方。從此,熊繹舉起了名正言順的旗號,整合沮水兩岸諸多部落。
熊繹一生,忠於民族,尊從先祖。晚年決定建楚祖廟,以代代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