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棋局(1 / 2)

張強在西平鎮遇到了老僧,雖然受到了教義佛法上的影響,但是卻也隻是他所接觸價值觀的一部分,最終,他覺得死才是解脫。

那時候,他不再讀書,來到了臨縣,也就是中州飯店所在的xz市西平鎮一家工廠打工。“那個時候我已經寫好了遺書,和老僧說要燒毀一切。”

方舟聽到這句話,想到老僧最後的結局,用這句話更為貼切。

2008年的時候,也就是張強21歲那年,他與老僧交談,問及一個問題,列在第一位的,就是“怎樣才能脫離苦海,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否是最好的選擇”?此外,他還希望從老僧那裏得到“人的價值是什麼”、“佛與道、神與聖人的區別”等等問題的答案。

老僧回答說,生死也是緣起,真正的解脫需要超脫生死的束縛。也許在他看來,二十多歲的年齡正值風華正茂,並不需要考慮生死的問題,因為言之過早。

張強在寺中與老僧通過交流,逐漸熟悉起來,其中有一次,他看到菩薩廟中老僧收藏的一副字畫,看到了解之後,並沒有和多數人一樣對它的價錢兩眼放光,產生出驚訝之色,“因為這件事情,他對我高看一眼。”張強說這時老僧的原話。

作為臨近的中州飯店,他自然也十分的熟悉,自己所打工的玩具廠逢年過節請客時,去那裏吃過幾次飯,而在菩薩廟,也見過飯店的老板。

“他心氣平和,對於社會的種種現象能夠快速的適應,不像我,想要徹底改變這個社會。”

作為一個過早涉世的年輕人,家庭的貧寒導致了內心一定程度上的自卑,但是,他覺得自己很了解這個社會,認為自己是皇帝的新裝裏麵,說皇帝什麼都沒有穿的小男孩。現實社會與佛教中所宣揚的教義之間產生了衝突,讓他覺得不能接受,自己受到了欺騙,有老僧,還有一部分是飯店的老板。

“我其實很早就知道金頭龍穴的故事,老板也與我提過,我知道,這個故事最終悲劇的根源在於,製度的存在,不平等存在。”張強對於一件事情,有著自己的執拗,再後來,輝煌置業的介入,飯店以及菩薩廟的不保,使得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瘋子,但是對於命運又深信不疑。

“我的前世就是那個斷頭將軍,我的責任就是改變社會、改變不滿、改變製度的不公平!”

方舟在與張強的交談中得出一個信息,張強所接觸了佛教教義,但是並不代表理解了它,隻是單純的把自己的理想與現實進行對比,認為兩者因果不一致。在其看來,你們不是,那麼就由我來實現。

這是很極端的。在這種認知下來觀察現實中的社會,就會產生不滿與敵對的情緒,以及一些負麵的情感。所以他行動的目標,則是有所指向意義:政府工作人員,政府超限站等等。

方舟在感歎年輕的生命這樣終結,路走錯了,有些可惜的同時,也產生了疑問:中州飯店作為經營場所,並不是政府所在地,也不是國企,為什麼張強要襲擊這裏?!

在西平鎮,張強以每月50元的價格租下一間房子,而自己的母親則是在老家以賣菜拾荒為生,賣一斤菜賺一毛錢,賣一斤米,送貨上門,賺兩毛錢,還看見路上有扔下的塑料瓶、飲料瓶就撿起來攢一攢,抽空去收廢品那裏賣掉。一天辛苦下來們能夠賺十幾二十塊錢,能夠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