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麵頭”(1 / 1)

剛學會蒸饅頭那會兒,我的興致特別高,三兩天就想試一試。每蒸一次都積累了一份經驗。比如麵發過了有酸味,麵發得不到時候長不起來,饅頭揉得太散,蒸熟了就像開花石榴,生麵摻得太多了,蒸的饅頭就像死疙瘩等等。每一次的欠缺,我都要跑去找食堂工人請教一番。請教回來順便再要一塊下次做饃的“麵頭”,土話叫“麵頭”,其實就是酵引。頭兩次食堂工人見我如此謙虛好學,就很高興,認真地教我如何和麵如何兌堿,如何揉饃。可是,三五次下去,師傅就有些不悅了,這種不悅明顯地表現在臉上,使我很容易地就覺察出來。我很納悶,不知道是什麼緣故讓工人師傅不高興。仔細檢點自己的言談語止,似乎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便停了幾天沒去食堂。可是終於耐不住手癢癢想做饃,隻好又硬著頭皮去食堂工人師傅那兒要“麵頭”,這一天工人師傅不再使臉子給我看,而是把話挑明了說,你呀,怎麼老要麵頭呢?

不要麵頭怎能做得出來發麵饃呢?我一下子明白了師傅不高興的原因。

你自己不能留麵頭嗎?師傅顯然很驚奇。

我不會做麵頭,上哪兒去留呢?我很為難地望著師傅。聽了我的話,師傅哈哈大笑起來。

難怪我說你怎麼天天來要麵頭呢?你呀原來是真的不明白,我給你的發麵酵是發好的,你拿回去和好麵,做饃之前切一小塊留下來就是下次做饃的酵引子,放在一個不容易幹燥的地方,做饃時揉進去就行了,這不就是麵頭嗎?每次都是這樣用,時間長了不新鮮,可以重新勾兌,具體方法到時我再教你!

原來是這樣,不經意間我又學會了一招。

下次別再把“麵頭”吃掉了噢!臨走時工人師傅還大聲叮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