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摘編
作者:
“十二五”新聞出版體製改革重在創新
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表示,“十二五”期間,是新聞出版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和產業格局調整與升級的關鍵時期,概括起來六個字:改革,發展,創新。
改革。報刊改革數量大,任務重;產業發展基礎工程還需夯實;數字出版、數字傳播所必需的一些國家級平台和版權保護技術手段需要繼續加強。此外,中國雖然在新聞出版總量上居於世界前列,但影響力仍然需要加強。
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在於發展,未來的五年,對建設新聞出版強國具有決定性意義,基礎產業、技術裝備、生產能力、傳播能力等都要達到發展目標要求。
創新。無論是改革和發展都需要自主創新,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更是要創新,要把創新作為整個新聞出版業的主要問題來抓,從政策、機製、體製等各方麵突出創新,全力以赴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重視科學技術創新
(摘自《中國新聞網》)
整合力:新技術背景下傳媒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的傳媒業仍處在一個曆史發展的“拐點”上,一方麵,新技術背景下傳播渠道七橫八縱,傳播方式五花八門;但是,另一方麵,新媒體所造成的“圈子化”、“部落化”改變了人與世界的關聯方式。因此,新技術背景下,傳媒發展必須整合,整合力已經成為新技術背景下傳媒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一、與他媒介之間的整合。我們要在自身資源和渠道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多平台、多介質的整合,借助內容與廣告的多重“落地”,實現內容資源和廣告資源的多重價值實現。
二、與傳播的“全民生產”能力的整合。專業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新聞、表達新聞這方麵已經不占絕對優勢,它的市場份額逐漸被公民新聞運動的浪潮所擠壓。記者和編輯在這種傳播生產的布局中,更大程度是扮演著“信息節點”的角色。這種“全民生產”的藍海資源的模式勢必極大地提升新聞的豐富性並降低新聞采集成本。
三、與社會、商業資源的整合。媒介不僅是內容彙聚的平台,也應該成為便利各種社會資源和商業資源彙聚組合鏈接的平台。在促成商業資源和社會資源彙聚整合的前提下,傳媒可以找到自身為社會、為他產業提供更加豐富價值的新增長點。媒介可以利用自己的公信力平台,來形成社會資源事業資源更多機會、更加有效的整合。同時,媒介自身也可以收獲更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