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跋 西部農村教育應該向發達地區教育學什麼(2 / 2)

有這樣一個例子,某地組織校長赴甘肅會寧縣去考察,回去後向教師報告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會寧縣的教師待遇很好,其中一條是教師的住房很寬餘,縣中教師每人都有一個獨家小院。奇怪的是緊接著這個縣的縣城所有中小學一律不給教師提供住宿條件,理由是學校住房緊張,如果有教師在校外實在租不到房,學校可以提供住房,但是教師必須付房租。因為房子大小不一,租金也從50元到100元不等。理由同樣是“各地有各地的實際,不能相提並論”。那麼學什麼呢?美其名曰“學精神”。於是便有了什麼“二愣精神”(即教師愣教,學生愣學。“愣”西部方言,不遺餘力的意思。)、“三苦精神”(即校長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學),最終什麼也學不到。

其次是思路上的差距。近一兩年來,隨著建立和諧社會的呼聲越來越高,教育公平的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曾注意瀏覽過不少討論文章,總的印象是多抱怨之聲,少思考之心;多批判之音,少建設之思;多揭露問題之筆墨,少解決問題之策略。這樣的討論有一些是好事,但是如果全都是抱怨之聲、批判之音、揭露之筆墨,則於解決問題毫無裨益。

2005年5月,筆者曾到寶雞眉縣的槐芽中學考察學習,當時槐芽中學校長在介紹情況的時候講了一段話,他說:“我們生在這裏,長在這裏,我們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不如大中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但是,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能享受和大中城市、發達地區同樣的教育呢?我們的老師為什麼就不能享受和大中城市、發達地區同樣的待遇呢?也正是這個動力促使我們下決心要改變我們落後的麵貌”。一席話讓我豁然開朗,我們的差距不就在這裏嗎?當我們還在抱怨、還在批判、還在揭露的時候,人家已經在思考解決問題的良策了,就已經在著手建設了。遇到困難和問題,采取的思路不同。

而在西部農村,大部分人的思路不是這樣的。大體上有三種思路:一是抱怨。抱怨環境、抱怨政策、抱怨條件,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二是等待。等待政策、等待資金、等待條件改善以後再來工作。三是逃避。這裏環境不好,老師可以跑到到環境好的地方去,這裏條件不好,可以把孩子轉到條件好的地方去。於是有了所謂的“西部教育大逃亡”。大量教師外流,大量學生外流,試圖通過“逃亡”來改變教育不公平的現實。其實,最早感受到教育不公平的不是農民、不是工人、也不是普通居民,而是各級領導、教育工作者。這些人的孩子又有多少呢?顯然是極少數。極少數學生享受了公平的、優質的教育,那麼,大多數學生的公平教育又在哪裏呢?而恰恰就是這極少數學生的家長,在給那大多數學生的家長講公平教育、講代表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這豈不是咄咄怪事?

再次是工作上的差距。但凡到發達地區去考察學習的人,學習歸來大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搞教育,並非所有的思路都有差距。相反,很多思路大家都是一樣的,發達地區想到了,落後地區也想到了,問題是發達地區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而落後地區沒做到,或者是沒做好。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工作上的差距。發達地區重視做,落後地區看重說;發達地區重實踐,落後地區尚空談;發達地區重效果,落後地區重形式。看看落後地區的各種工作總結就知道,開了幾次會、發了幾份文件,都是工作成績。所以,開會、發文件就是工作。難怪很多工作發達地區做,我們也做,但是人家成績斐然,我們卻成績寥寥,甚至沒有成績。

由此看來,西部農村地區教育向發達地區教育學習很有必要,但是學什麼、如何學,卻很值得深思。我的觀點是;重“理”輕“術”,重“做”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