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大泉庵(1 / 1)

長治縣雄山東側,有一條小山脈叫天子脈。天子脈兩側,過去有兩股泉水。就在兩股泉水的交彙處,曾經坐落著一處庵院,叫大泉庵。有詩稱讚:“泉石林木,清幽足賞。”具有“桃花源”般的仙境。那麼,時隔一千多年,還能找到大泉庵的蛛絲馬跡嗎?

雄山東側緊鄰西火鎮山後村,不過在山後村,大多數人們卻沒聽說過大泉庵這個名字,隻知道村裏原來有座“雄山寺”。據清朝乾隆版《長治縣誌》記載:大泉庵,在雄山東,後唐930年建,明嘉靖1525年僧圓喜重修。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知道,大泉庵住過僧人。那麼,庵一般指尼姑住的地方,怎麼會出現僧人呢?大泉庵和雄山寺會不會有某種關聯呢?

當地人靳波說,大泉庵興建之初,住的是尼姑。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頹廢了,有僧人重修住了進來。可能就是從“僧圓喜”開始,大泉庵成了寺廟,慢慢地被叫成了“雄山寺”。

從山後村西行約兩裏,翻過一個山坡,對麵兩條溝夾著的小山頭就是天子脈,大泉庵就坐落在這裏。現在這裏已被夷為平地,滿目殘垣斷壁、灌木野草,一片荒涼。

山後村村長說,早在解放前,廟就被拆了,一部分材料建兵工廠了。後來除“迷信”“破四舊”時,就徹底毀了。再後來村裏的老百姓蓋房子、壘豬圈、砌茅房,把剩下的磚磚瓦瓦都收拾到自己家裏去了。

那麼,被譽為“桃花源”般的人間仙境——大泉庵,在當時究竟是一幅怎樣的畫麵呢?

聽山後村的老人說,大泉庵背靠雄山,坐西向東,依地勢分上下兩院,上院正殿高大,內塑有佛祖釋迦牟尼像。殿外牆壁之上鑿有小佛龕,內塑有一尊尊小佛像。南北有配殿,各有石梯通向下院,下院中間為三孔窯洞,供奉有佛像。

史料也記載,大泉庵的廟門好似一座閣樓,紅牆綠瓦,二龍戲珠飾頂,屋下鬥拱層疊,飛簷翹角,四角懸掛風鈴,整日叮當作響。門外有小橋,橋下溪水淙淙,澄澈見底。

院裏牆壁上,隨處可見各個不同時期文人墨客的題詩。有位叫海風住持的題詩是:“雄山深處遠紅塵,能得安眠有幾人?塊塊石頭砍作枕,綿綿芳草自成蔭。臥殘日月方伸腳,蓋披蔭霞不起身。武陵尋仙無徑入,繞聞穀口鳥啼春。”

山後村村長把我們帶到村外,指著不遠處說:“我們這裏好著呢,山的後麵不遠處還有一眼馬刨泉、一口六角井,前邊有小亭,山上原來還有亭台樓閣,南有千年古鬆南青龍,北邊石雕巨虎北石虎。”

村長所說的南青龍和北石虎,還真確有其事,相傳還是大泉庵的奇觀異景。除此之外,大泉庵還有無影儀門和陰陽磚,這些景觀被稱為大泉庵的四大奇景。

所謂的“無影儀門”,就是不管太陽在哪個方向,它始終沒有影子;“陰陽磚”,就是下雨淋不濕,太陽曬不幹;“南青龍”是一顆千年古鬆,長相奇特,像條蒼龍;“北石虎”是一頭沙石雕刻而成的巨虎。至今,北麵的山頭,還留有幾截石虎的殘身。曾經虎虎生威的虎頭已慘不忍睹,但是後半截老虎屁股,還穩穩地立在那裏,連老虎的尾巴都清晰可見。

大泉庵遺留下來的幾塊石碑,基本上被村民搬回了自己家。山後村一個老石匠家裏,就收藏著一塊刻有“大泉清聽記”的石碑。走進老石匠家的院子,到處可見從廟上、墳上搬下來的石條、石塊,而“大泉清聽記”的石碑,則被老石匠安放在屋簷下做乘涼時的坐石。由於常年風吹日曬,石碑上的字跡已經很模糊,依稀可見上麵的題詩,是一個叫柏東的文人,陪沁水王遊大泉庵時寫的。沁水王應該指的是朱珵堦,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

另外一個老百姓家裏,還保留著一塊“大泉庵壽自然禪師有懷城中四公賦詩奉”碑,這塊碑記載著從城中來的四位公子,為大泉庵自然禪師過壽所賦的詩。碑文上的有些字跡已完全看不清了,但是仍能看出大概意思,大意是雨停之後向雄山深處眺望,山川秀麗,青翠欲滴。掩映在綠樹紅花中的大泉庵正大擺著筵席、奏著管弦為自然禪師祝壽。大山在麗日的映襯下,山水迷蒙,仙氣蒸騰,楊柳婆娑,桃花灼灼。仙人們手握裝著仙丹的葫蘆,搖搖擺擺從雲端飛下來……正在吃酒的人們醉眼蒙矓地看著大泉庵這般美好的景致,仿佛覺得自己也快要成為神仙了。

這就是當年謝榛眼中的大泉庵,一個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