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節 南神山(1 / 1)

大家都知道武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國紅色旅遊重點縣,一代革命老前輩曾在這裏長期生活和戰鬥過。這裏,不僅是片紅色土地,曾經還有著世界曆史上唯一一個從奴隸到皇帝的人。看來武鄉真可謂曆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啊。這麼有靈氣的一片土地,必定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位於縣城東南13公裏處的漳河南畔,有一座山勢險峻、風光獨特的山,就是南神山。普濟禪寺就建在山中。是武鄉縣盛名久傳的佛教、道教聖地,也是一處集旅遊觀光、消暑納涼為一體的好去處。

大家肯定都想知道為啥要在這兒建座寺廟,而這南山普濟禪寺的始祖到底是誰呢?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十六國時期,我國曆史上十大名僧之一的佛圖澄,從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來到我國。公元310年先到河南洛陽,後來因為洛陽戰亂,他來到武鄉。一到武鄉,佛圖澄便被山色明秀、清泉四溢的南神山所吸引,並把這裏作為他弘揚佛法的道場。佛圖澄在這裏居茅棚、麵石壁,良行善舉,普度眾生。

那麼佛祖佛圖澄他為啥想到要來武鄉呢?說的是公元274年,石勒出生在羯人小酋長家裏,少時家境貧寒,後來又因災荒出逃,20多歲時被晉朝官吏賣到山東當奴隸。他趁西晉王室之亂,以十八騎起兵,後投奔到反晉力量的劉淵部下當了一名大將,他的政治、軍事和組織等方麵的才能也隨之成長起來。到了公元309年,石勒成了十萬餘名大軍的統帥。公元319年滅趙,隨即他稱趙王,330年當了皇帝,建都襄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西南,曆史上稱為後趙。

據說他的成功與佛圖澄很有關係。佛圖澄為了度化石勒,拯救無數生靈,翻山涉水來到了武鄉,後由石勒的部下郭黑略推薦,成為石勒的謀士。此後,佛圖澄就輔助石勒南征北戰,攻城略地,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從此,佛圖澄居住的南神山便成為佛教聖地,香火日漸繁盛,聲名日益遠播,規模不斷擴大,至明清兩朝已有相當規模。

今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南山普濟禪寺,共計有10院。沿台階而上,正麵就是普濟禪寺院,鍾樓、鼓樓南北對峙。走進廟門,一眼望去寺院裏是整潔利落。寺院的主殿就是大雄寶殿,這兒供奉著三尊佛像,左右兩邊分別塑有十八羅漢。寺廟內佛像神像形神兼備,善男信女來往不絕。寺廟的後院有一口井,聽說這口井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有一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百姓紛紛祈求神靈降福。人們的祈禱日夜不停,感動了負責本地的海瀆龍王。霎時,烏雲滾滾,大雨傾盆而降。方圓百裏的農作物就得到了豐收。令人不解的是,大雨過後此地就突然出現了一股泉水,長年不竭。百姓們認為這泉水就是神仙所賜,便把這口井取名為“神泉井”。在民間曾有這樣的說法:喝了龍王神井水,業障全銷毀,取回龍王神井水,財源廣進樣樣全。因此前來朝拜的人們都要取些泉水帶回家,希望能夠治百病和帶來吉祥好運。

據考證,新中國成立前後,有紀登奎、李逸三、史懷壁、王玉堂等一批我黨、政、軍負責人和著名學者,在南神山南麓書院就讀和從事革命活動。特別是抗戰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曾在此生活、戰鬥。1996年,薄老專門為南神山題詞:“瑞雲擁普寺,落照映南山。”

如今,南神山以它悠久的曆史,優美的自然風光,越來越成為人們向往的一方勝地。1999年11月2日,南神山古建築群被列為長治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