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節 苗廣義(1 / 1)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兵變,叫“陳橋兵變”,說的是趙匡胤發動兵變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事。這次大的兵變,基本上是在和平的方式下進行的,京城百姓沒有受到太多驚擾。策劃這次兵變的關鍵人物,就是咱潞城市人,叫苗廣義。

潞城西北20公裏處,有一個村莊,叫宋村,這裏丘陵環抱,綠色掩映,居民大多姓苗。宋代前叫苗家莊。後漢時期,村中出了一個隱士苗廣義,輔佐宋太祖趙匡胤一統天下,功勳卓越。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以國號為名,賜苗廣義家鄉苗家莊為宋村。

《潞安府誌》《潞城縣誌》是這樣記載的:“苗廣義,名訓,字廣義,潞城宋村人。公元925年出生在苗家莊一個富庶人家,少年時很有抱負,曾西上華山,拜當時著名的道士陳摶為師。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再加上其才智過人,下山時的苗廣義已是文韜武略、滿腹經綸”。

苗廣義出師後,周遊天下尋師訪友,他目睹了五代時期國家分裂、人民遭受戰亂之苦的情景,決心有朝一日,為江山社稷建功立業,造福黎民百姓。回鄉後,苗廣義一時無用武之地,就先在老家附近的柳葉鎮,也就是今天的郊區黃碾鎮耍金橋的橋頭,搭了一個簡棚,算卦相麵,坐診看病。由於苗廣義不分遠近貧富,一視同仁,吉凶禍福,推斷如神,一時名聲大振,門庭若市。

有一天,一個外鄉人路過柳葉鎮,見橋頭人聲鼎沸,很好奇,便翻身下馬想看個究竟。誰知,苗廣義一見此人,便暗吃一驚。此人紫麵豐頤,氣宇軒昂,正是趙匡胤。苗廣義知道這不是一般人,忙起身相迎,待一交談,更覺相見恨晚。於是,苗廣義收了攤,帶趙匡胤回村,擺酒招待。席間,苗廣義分析了天下大勢,並告訴趙匡胤應在北方廣納賢士,擴展勢力,審時度勢,待機行事。一場投機的交談,令趙匡胤對苗廣義佩服得五體投地,相約時機成熟,一定共謀大業。

時間轉眼到了廣順元年,趙匡胤來到河北,投靠在後漢樞密使郭威手下。次年,郭威發動兵變,推翻後漢,建立後周王朝,史稱後周。趙匡胤因打戰勇敢,就被提拔為禁軍頭目,並因此結交了郭威的養子柴榮。廣順四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稱帝,為周世宗。趙匡胤又一次被提拔為殿前都點檢,成為殿前禁軍的最高統帥。在這期間,趙匡胤把苗廣義請到了軍中,任命為殿前都指揮官。在苗廣義精心謀劃下,到周世宗去世時,趙匡胤的周圍已形成了文有苗廣義、趙普、楚昭輔,武有潘美、鄭子明等集團勢力。

趙匡胤羽翼豐滿,苗光義認為時機到了。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在苗廣義的授意下,趙匡胤專門製造了北漢和遼國即將聯合入侵後周的消息,迫使隻有7歲的小皇帝周恭帝派其出兵迎敵。正月初二下午,大軍到達離開封幾十裏的陳橋驛。黃昏時,趙匡胤的親兵發現苗廣義對著夕陽指指點點,就好奇地問:“苗先生,看什麼呢?”苗廣義故作神秘的說:“一日克一日,要出新天子,這是天命。”那麼,苗廣義的這句話又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呢?

由於苗廣義平時能掐會算,很多士兵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因此,第二天一大早,大批將士在苗廣義、楚昭輔的鼓動下,弟弟趙匡義和手下大將趙普,將趙匡胤擁出寢室,並將一件象征天子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眾將士統統跪拜,高呼萬歲,趙匡胤接受擁戴,浩浩蕩蕩返回京城,京城立刻有人安排周恭帝為他舉行了皇位禪讓禮。至此,趙匡胤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宋”,仍定都開封,改年號“建隆”。他成了宋王朝第一位皇帝,趙匡胤兵不血刃,奪取了後周天下。

可能是趙匡胤,總覺得大宋的江山是“搶”來的緣故吧,他對舊臣宿將一直放心不下,生怕舊戲重演。於是,他又精心設計了一幕“杯酒釋兵權”宴會。大臣們終於明白了趙匡胤的心思,於是大批有功將領,紛紛解甲歸田。聰明的苗廣義見此形勢,認為再在朝中待下去凶多吉少,於是多次上奏,以多病為由回歸鄉裏。趙匡胤見挽留不住他,準於歸家鄉養病,為表恩寵,除贈送一大筆金錢外,還以國號“宋”賜苗家莊為宋村,沿用至今。

苗廣義回鄉後,創辦義學、修橋鋪路、周濟平民,為鄉親排憂解難,深得民眾讚譽。晚年自選墓地於宋村西嶺,病故後安葬於此。到了宋太宗年間,有一風水先生說苗廣義的墳墓正對著龍脈,朝廷還真相信了,並立刻派遣大臣潘美,帶人將墓地連接西嶺之間,挖了一條深溝。至今村上的人稱苗廣義墓為“廣義墳”,該墓東西長100餘米、南北寬80餘米,墓和西嶺之間有一道叫深溝,叫牛角溝。宋村有村民記得,該墓前曾有兩根有字的石柱,但不知何時已無影無蹤。

“身微時勇扶社稷,聞達後歸隱桑梓”,這是苗廣義一生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