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柳林(1 / 1)

在長治縣城北有一個村叫柳林,這個村的曆史文化厚重而深遠。宋朝的時候,這裏還吸引來一個大文豪,那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那麼,柳林究竟有哪些曆史淵源呢?

柳林村的文化,首先來源於它的名字。在很早以前,柳林村北是一片柳樹林,緊靠它的是茫茫的水泊地,後來水退地現,形成村落,得名柳林。大概在宋朝的時候,柳林的那片柳樹還是十分茂密的,也就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吸引來了。

《潞安府誌》中有歐陽修描寫柳林的《潞州城南柳林二首》,其中一首是這樣描述的:一路荒沙白日寒,柳林秋色送征鞍。更堪昨夜西風落,霜葉煙條太已殘。在詩中,我們除了領略殘秋的蕭瑟和依稀離別的眷戀之外,還知道了起碼在宋朝的時候,此地就叫柳林。柳林因有了歐陽修的詩賦,從此沾上了一點文氣。

除了柳林充滿詩意的名字外,最讓它出名的莫過於堪稱“潞州城南第一會”的柳林騾馬大會了。當地人幾乎無人不趕柳林會。每年的農曆九月十七這一天,遠至幾十裏甚至上百裏的四鄰八鄉的人們,早早地就來趕會,真是人山人海,喧鬧聲不絕於耳。在大會前兩天,各路商家店鋪,就早已按要求把貨物擺放好,鐵貨、瓜果、服裝、飲食等十多個市場,按街道的布局規劃有序排列。騾馬市場設在會場的最外邊。在村外一馬平川的田野裏,十多群馬,黑壓壓的一大片,一群少則40餘匹,多則80餘匹,個個膘肥體壯、骨架高大,吸引眾多的人來挑選。整個會場東至柳莊村,西至東呈村,綿延數裏,那規模可想而知。那麼,柳林村的騾馬大會為什麼會如此熱鬧呢?

傳說,柳林騾馬大會原名五龍宮小香火會,因柳林村修了一座五龍宮而得名。在清光緒年間,長子縣張店村有一個姓陳的商人,因在河北、山東交界的一個村莊戀著一出好戲,耽誤了回家,夜裏他就夢見一個老翁點撥他說:“要看好戲,到上黨柳林。”醒來後他發現床頭放著一個寫有“金龍四大王”五字的牌位。他急忙趕到柳林,正值柳林唱戲,他便把牌位擺在台前香案上,香案上頓時出現一條一尺餘長的小金龍。此事驚動了村民和知縣,人們紛紛解囊捐款,在柳林村村北建造了一座大王廟,並塑了金像。從此,柳林由原來的五龍宮小香火會,變成了大王廟盛會。

傳說歸傳說,其實柳林騾馬大會是在民國20年,也就是1931年左右興盛起來的。那時,柳林村還是一片沼澤荒地,雜草叢生,村裏的家家戶戶都飼養牲畜。為搞活牲畜交易,人們便借助燒香還願的人群興起了騾馬大會。

那時的柳林騾馬大會有三個特點:一是會期長,綿延一個多月不收場。二是交易量大,最多達十多群騾馬,每群4080匹。三是唱戲。戲是官戲,就是周圍的戲班子,被官府一句話抓過來,管飯不包銀,稱為“抓戲”。此舉為的是營造聲勢,擴大規模,吸引商販,增加稅收。值得一提的是,不但官府“抓戲”,民間也“抓戲”。廟會上錦貨棚老板們唱戲,鐵貨鋪的老板唯恐落後掉身份,也要唱戲,甚至唱對台戲。由於沒有提前預定,戲價較正常高出倍,所以也叫“抓戲”。柳林騾馬大會上,可謂好戲一台接一台,最多能唱半個多月。

除了柳林騾馬大會,讓柳林名聲在外的,還有柳林久負盛名的柳林鐵鎖。在柳林馮家大院的殘垣斷壁中,我們仍能觸摸到當時柳林鎖的輝煌。當時,柳林冶煉製造業很興旺:一是規模大,村中有上百盤紅爐,父子爐、兄弟爐、合夥爐比比皆是,每天鐵錘撞擊的叮當聲不絕於耳。二是產量高,每天大約生產上千把柳林鎖。三是銷路廣,柳林鎖遠銷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有“日產千把鎖,遠銷千裏闊”之說,當時圍繞“柳林鎖”,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為迎接來往客商,便於停車留宿,柳林開了兩個車馬大店。外地客商和本地鐵匠在把柳林鎖銷出去的同時,又把外地的生產、生活用品拉回來,互通有無。於是,柳林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集貿市場,而且十分紅火,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

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是騾馬大會,還是柳林鐵鎖,也因曆史的原因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是柳林大會所折射的文化,是多元素的組合,並非買賣二字所能涵蓋。作為上黨盆地文化柱基的柳林,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長治文化大家園中的一顆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