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板山(1 / 1)

位於武鄉縣東部窯灣鄉一帶有一座山,因其山形壁立如板而稱之為板山。這裏有桂林之美、黃山之秀、泰山之雄、華山之險的美譽。有人說,登板山可享天下之奇。那麼,這究竟是座怎樣的山呢?

板山是武鄉通往黎城黃崖洞的咽喉要衝,是武鄉縣的最高處,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花兒堖達2008米。群峰壁立,絕壁千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裏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的奇峰異石。登上板山壑口,即可通覽板山諸峰。與壑口相毗鄰的左邊為左龍掌台,形狀極像一座巨龍的手掌,往南依次為闖峰、土地倉、化山、十字嶺峰,再往南是右龍掌台。

站在板山極目遠眺,但見千峰競秀,萬壑爭奇。黎城黃崖山的桃花寨、茶壺山、情侶峰等諸多山峰,或險、或奇、或絕,相依相偎,相擁相隨,相互依托,相互點綴,妙不可言。俯瞰下麵,層層山崖鱗次櫛比,無盡秀色盡收眼底。這些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山峰,巍峨聳立,因其長相獨特,給了人們以無限的遐想,因而每一座山峰都有一段美妙的神話傳說。

最高峰花兒堖,傳說就是當年二郎神在這裏斬掉的一條大黑鯊的頭形成的。女媧煉石補天時,曾在此取過石料,還用一根石柱支過天,於是就有了大黑石料峰、小黑石料峰和支天石柱。傳說到了風雷將軍焦龍神的時候,這裏不知怎麼出現了一條黑龍,黑龍所到之處,田野枯焦,生靈塗炭。風雷將軍憐惜百姓,就在花兒堖設壇與天對話,為百姓祈雨,黑龍想阻止他,便發生了爭鬥。結果,黑龍被焦龍殺死,它的龍骨便化成了一座山峰,叫做化山。兩個斬斷的龍掌便成了左龍掌台和右龍掌台。這些傳說與實景相輔相成,給這裏的山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板山,不僅有美麗動人的傳說,還有奇妙無比的日出、壯麗的雲海、爛漫的楓葉。板山日出是太行山一大奇觀。夏秋晴日,黎明時分,東方既白,太行群峰首先出現一片紅彤彤的朝霞。在朝霞的映襯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明亮的光波,五色的霞彩,灌滿山川,塗滿崖穀,群峰生輝,耀眼奪目。在晨光的輝映下,一切顯得那樣清新、碧嫩、嬌媚而又充滿生機,故有“泰山日出觀不得,板山日出最為奇”之說。

板山雲海,也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雨後放晴,霧氣未散,遠處,雲霧直連天邊。環顧四周,迷離的白雲,瞬息萬變,看不見遠處的峰壑,看不見身後的大山,隻覺飄飄然如在白雲之上,有如身臨仙境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

再看那萬嶺千山的板山紅葉,經秋霜染透,便呈現出火一樣的顏色。漫山遍野的紅葉,紅得耀眼奪目,順著起伏的山嶺,層層疊疊,高高低低,錯錯落落,綿延伸向遠方。采一片板山紅葉,也能表達相思之情。板山,故有了“不是香山,勝似香山”之譽。

板山不僅風光秀麗,同時還是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在這個總麵積約6平方公裏的地方,有左權將軍帶領戰士為老百姓挖出的聖人泉,有八路軍總部醫院舊址,有1941年總部特務團修築的碉堡、投彈所、觀察所、連接各工事的交通壕,還有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左權將軍活動的遺址。

在這裏,遊客可以參觀到碉堡、交通壕、投彈所,還可以穿上八路軍軍裝,進行摸擬戰鬥,體會一下當年八路軍將士對敵鬥爭的艱苦生活,從實地遊覽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聖人泉,當地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當年二郎神擔山趕太陽,路經此地住了一宿。他看到這裏一片幹石山,田地禾苗枯焦,生靈塗炭,起了惻隱之心。第二天拂曉,他拿起半葫蘆神水,朝著山下的村民,發出雷霆般巨喊:“接水!”誰知,此時正是黎明,村民都還沉浸在夢鄉裏,那魯莽的二郎神見無人理睬,便烈性大發,將葫蘆踢倒,使神水滲進了黃崖山裏。從此,這裏便流傳著一首民歌:聖人泉啊聖人泉,埋沒山底幾千年。有朝一日聖人來,泉水滾滾澆田園。

1941年夏天,百姓久盼的聖人終於來了,聖人便是八路軍。八路軍的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帶領戰士經過艱辛尋找,終於挖出一股清澈的泉水,左權將軍離開這裏不到半年,便犧牲在遼縣的十字嶺。為紀念左權將軍,當地老百姓就把這股泉水稱為聖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