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還不知道,在長治市郊區西北邊緣,有一個地方叫龍泉山,山邊有一個村落叫中村。這裏山清水秀,在抗日戰爭時期,曾被人譽為“紅色之地”。為什麼有這個稱呼呢?這就是故事要講的。
中村,是一個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落。古樹、古廟各種文物比比皆是。它的曆史從村史上看,可以追溯到北朝時期,不過,隋、唐文物也有遺存。明清時期是集工、商、貿於一體的潞商聚集地,至今還留有申家二十四院的明清古建築群。村東的龍泉山更是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華北抗戰晉東南民主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朱總司令和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裏指揮過千軍萬馬。
龍泉山巍峨挺拔,峰頂是凹下去的一片橢圓形的盆地。山周圍綠樹成蔭,鬱鬱蔥蔥,泉水清澈見底,景色十秀麗。一些古廟宇建築群隱現於樹木之中。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總部東渡黃河,挺進太行。1938年10月25日,八路軍總部由屯留縣故縣鎮進駐中村,司令部和朱德總司令便住在中村東麵龍泉山上的龍王廟內。政治部和後勤部則分別駐紮在中村和南村。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也由晉西轉移至晉東南進駐中村。此後,一直隨八路軍總部一起行動。第二年的1月,抗大分校在校長何長工的率領下,也入駐中村府君廟。至1939年7月8日,八路軍總司令部及所屬機關,在中村東北龍泉山龍王廟和村內駐紮了256天之久。
在這裏,朱德、彭德懷、楊尚昆、陸定一、康克清及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領導和指揮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遊擊戰和政治鬥爭。他們長期在中村工作和生活,與村民們保持著軍民魚水之情,至今村裏的一些老人們對八路軍總部在中村的日子,仍是記憶猶新,對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故事也如數家珍。
這裏講一則有關朱德總司令的故事。朱總司令在中村時,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艱苦樸素本色。在龍泉山上,他和村民們交流農業生產經驗,還親自帶頭在山上開荒種菜,實行生產自給。朱老總在山上親自種的大南瓜,曾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抗日瓜”。1939年初春,朱總司令要找一塊木料用,一個警衛戰士提議說:“龍泉山上這麼多樹,給群眾說一下砍一棵不成嗎?”朱總司令當即批評了那個戰士:“群眾的一草一木,一針一線也不能動,我們要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後來,他帶著警衛員到一戶村民家,村民找出了一截二尺來長的榆木料給了朱總司令。朱總司令要付錢,村民說啥也不收。朱總司令將那木料做了練習投彈用的木手榴彈,用罷便送給了那個村民。後來,朱總司令又找了些榆錢籽,叫上警衛員說:“我們沒權破壞群眾的山林,倒是有義務植樹造林搞綠化,咱在龍泉山上種榆樹吧。”於是,朱總司令和他的警衛員就將榆錢籽播種在了龍泉山坡上。如今,當年朱總司令親手栽下的那些榆樹早已根深葉茂、高大粗壯了,當地的老百姓都會時不時地來到榆樹下,追憶朱老總。
中村的老百姓,還時常提起康克清同誌。那時的康克清也就二十來歲,她一身戎裝,英姿煥發,常和老鄉們一起在地裏幹活,她教鄉親們說:“如果敵機來了,千萬不要亂跑,要隱蔽,要靠牆或靠樹,以免被敵機發現。”她還組織成立婦聯,走家串戶地去做村民的工作,宣傳抗日道理。她說:“婦女並不是隻能在家帶孩子,圍著鍋台轉,婦女也可以頂起半邊天,也可以像男人一樣,參加革命,翻身求解放。”在她的影響下,村上許多婦女都走出閨門,積極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在中村老百姓的眼中,康克清同誌還是最好、最有耐心的調解員,她常常為村民們調解家庭矛盾。村上有對夫妻感情一直不和,吵嘴打鬧,讓父母心煩,鄰裏撓頭,誰勸都不見效。康克清知道後,便把二人叫到跟前勸說道:“你們何必為一些小事生氣呢?這樣既影響身體,也影響家庭。古人還知道夫妻相敬如賓呢,現在提倡男女平等,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隻要互敬互愛問題自然會解決的。”還勸說道,“你們都是年輕人,要有遠大的誌向,多為國家著想。當前民族正經受著苦難,反對侵略者是我們共同的職責,應當把身心投入到火熱的鬥爭中去。”這夫妻二人聽得是心悅誠服。後來啊,這男的參加了民兵,女的也參加了婦聯,兩人共同進步,關係也就越來越好了。此外,康克清同誌還參與解決了村中許多糾紛,都很好地化解了村民之間的矛盾。後來,村民們還敲鑼打鼓地為她送上了一塊寫著“人民喉舌”的大匾。如今,這塊大匾仍懸掛在中村八路軍總部的舊址中。
八路軍總部在龍泉山、在中村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每一個故事都表明,朱總司令和老一輩革命家為了全國人民的抗日解放事業,可謂是殫精竭慮。他們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了當地的群眾,讓他們為抗日戰爭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無私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