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節 南呈地道(1 / 1)

你如果看過電影《地道戰》,一定對其中構造複雜巧妙的地道而記憶深刻。它是以河北冉莊地道為原型而拍攝的,那地道才叫個絕,戶戶相連,村村相通,上下響應,能進能退,難怪人們叫它“地下長城”,當年小日本鬼子對之也望而生畏。

可是,您知道嗎?長治也有這麼一處鄉村地道,它的複雜程度與河北冉莊的地道,那可也是有得一拚,足以稱得上是上黨一絕了。

這個規模龐大的地下暗道,位於長治縣北呈鄉南呈村。說起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相傳南呈村有一個大家族姓郭,曾出過一位禦前大將軍。他在外領兵打仗,為了方便,從家鄉到京城一路都設有自己的驛站。不僅如此,在老家村南還建有遛馬道,村西有飲馬池。為了安全起見,他還在村東北挖了一處藏兵洞,也就是現在地道的前身,當時的地道也就千米左右。別看這千米的地道,在抗戰時期,那可是南呈村民打擊日寇、保存自己的堅不可摧的地下堡壘。

說起在地道裏打鬼子,至今這裏的人們還會告訴您這麼一個故事。說當年小鬼子路過南呈村,一進村就抓了個小孩兒,嘰裏呱啦地說了一通,好像是要小孩兒為他們牽牲口什麼的。無奈,這孩子隻能跟著他們往村外走。剛一出村口,他便說自己要解手。小鬼子沒有多想,放他去了。誰知這孩子趁小鬼子不注意,撒腿就往村裏的地道跑。小鬼子急忙追去,卻不見小孩的影子,隻有一個地道的入口,可誰也不敢貿然進去,隻好作罷。就這樣,那個孩子便因為這地道而死裏逃生。南呈村像這樣利用地道避難的村民是數不勝數。

全國解放後,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南呈村村民積極響應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全村總動員,全民齊上陣,連續奮戰29個晝夜,在原有地道的基礎上,修挖了全長4800米,能攻、能防、能打、能守的多功能戰備地道。這其實也就是一種在地下挖通的隧道式防空洞,離地麵深達4到5米或8到10米,暗藏在農戶家中的進出通道足有400多個。地道總體分為五大區域:村西北麵對長晉公路為“殲敵防守區”;村北高地為“殲敵戰鬥區”;村中為“生活服務區”;地下學校為“文化教育區”;村東南通往祭子嶺高地的為“戰時撤離區”。

一般而言,從地道的用途來說,可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藏的民用地道。南呈村的地道主要是民用地道。所以,地下休息室就有四五百個。另外,還有地下醫療室、戰備油庫、作戰指揮部以及戰備儲備庫等等,在戰時能容納全村3000多村民,並可以較長時間地居住。用於戰鬥方麵的設施有:製高點、迷魂陣、迷魂洞、洞上洞、暗堡、翻眼,並設有戰時關閉敵人的警備室。在地道的交叉處還設有翻板陷阱。

在這個用於備戰、備荒的地道內,兩壁至今還保留有當時的各類標語、口號,數量很多。地道出入口靈活多變,有的設在室內牆角,有的利用牲口槽、風箱、鍋台、井口。這些入口經過偽裝,生人很難發現,如有個出口開在一家農戶的廚房內,緊鄰灶台,從外麵看隻是依牆壁挖砌的碗櫃而已,而這種格局就是當地百姓最為普遍的家居布局。殊不知打開碗櫃,卻是別有洞天。沿洞口進去,在地道內有幾個小洞,叫卡口。卡口是地道內的一種防禦設施,因為它比較矮小,如果敵人放毒氣或放水,民兵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把口堵上,將地道隔離。此外,敵人如果進入地道想通過就得爬,那樣民兵們就很容易把他們消滅,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然,類似的卡口在地道內不是太多,多了會限製民兵的行動。

總之,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地下戰備長城中,具有“三通”、“三交叉”、“四好”、“五防”這幾大特點。“三通”即高房相通,院落相通,地道相通;“三交叉”即明槍眼與暗槍眼相交叉;高房工事與地堡工事相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相交叉;“四好”即好打、好鑽、好藏、好跑;“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

這地道可真的是充分體現了南呈人民的集體智慧。如今的南呈地道又將作為紅色旅遊開發項目,成為村裏的一項經濟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