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給大家講一座寺院。這座寺院可不普通,它的特色在於供奉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這在全國都有是少見的。
這座“三教合一”的寺院,取名觀音堂,位於長治市西郊梁家莊村,距市區僅約3公裏,修建於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距今已有420多年的曆史,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市內保存較好的一處文物景點。
觀音堂為什麼建在梁家莊呢?據說,從前梁家莊村有個村民叫常潮潤,是村裏出了名的孝子。他的母親非常信佛,平日裏是見廟燒香、見佛叩頭,過初一逢十五,更是吃齋念佛。所以,他就從村民手裏買了一畝五分地,修蓋了一座觀音堂,供母親頂禮膜拜。可他母親還是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呢?他後來才知道,原來母親不僅信佛教,還信道教和儒教。這可難為他了。後來,他想來思去終於有了一個法子,就是把三大宗教通通合在一起,母親想供奉誰就供奉誰。於是,就有了現在的“三教合一”的觀音殿,當地的老百姓也管它叫“全神殿”。
觀音堂占地約6000平方米,古建築麵積不足400平方米,坐東向西現存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香亭、觀音殿、鍾鼓二樓位居天王殿兩側,南北配殿對峙。觀音堂則為寺院中的正殿,在殿的門楣之上,懸掛著刻有“觀音堂”三個鎏金大字的匾額,這是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兵部侍郎郜欽的親筆題記。
說到郜欽,他為什麼要為觀音堂親筆題記呢?原來,郜欽就是咱長治人,明嘉靖年間考中進士。他先是在雲南做官,又在山西和陝西做兵部侍郎,最後做到兵部尚書。他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孝子,他的母親也很信奉宗教。觀音堂修建的時候,他的母親剛剛去世,也就鼎力相助修蓋了觀音堂。
觀音殿內彩塑、懸塑相間,儒、釋、道三教共融,整個殿內塑像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在殿堂正中的佛壇上,是佛教中的“三大士”,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正麵東壁頂部,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三教祖師同坐殿堂之上,三教濟濟一堂,互為依存,共同發展,充分體現了自唐宋以來,儒、釋、道三教共融的文化現象。在梁架上的樓閣有三十五佛端坐其中,殿內兩側的佛台之上,分別塑有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十八羅漢,有睡羅漢、啞羅漢、靜羅漢、長眉羅漢等等,他們或文靜沉思,或孔武豪放、或性格內秀、姿態各異、刻畫入微。其中的睡羅漢被稱為中國最美的睡羅漢塑像,手托著腮幫,臉上露出一個幸福的微笑。
這一尊尊的佛像,他們都有各自的故事,也正是因為有了故事,才如此傳神。雖是神的故事,卻也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觀音堂的第二層塑像二十四主題南麵第五尊塑像,是個雍容華貴的婦女形象,在印度她是“母夜叉”的形象,傳到我國佛教裏成為佛教裏的護法神。據說,原來她是個妖女,有一次去大塔寺聽佛主講經的時候,因為人多踩踏擁擠,自己的孩子流產了。於是,她就發了一個毒誓,下輩子轉世,一定要吃盡世上所有的小孩。第二次轉世後,她生了500個孩子但卻以專門吃別人家的小孩為生。佛主釋迦牟尼知道後,吃了她兩個孩子。她非常生氣,就和釋迦牟尼理論。釋迦牟尼說,你有500個孩子,吃了兩個你還非常生氣。可一個普通老百姓隻有一兩個孩子,你吃了人家生不生氣?她無言以對。在佛主釋迦牟尼的教化下,她這才改邪歸正,再也不吃小孩了,還成了佛教的護法神。
值得一提的還有殿內南壁,上麵是道教人物故事,北壁則是儒教人物故事。其中,有道教中最著名的八仙拜壽故事、唐王接經的曆史傳說故事、曆史上有名的明英宗時的“土木堡之變”和“南宮複辟”等事件的傳說故事。
觀音堂文物管理所所長張斌宏對“土木堡之變”故事是這麼說的:明代有個皇帝叫明英宗朱祁鎮,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瓦剌一直侵犯中原,他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就親自北征。王振是大同人,他為了顯示自己權貴,專門帶領皇帝到他家鄉轉了一圈。不想,到了土木堡之後呢,卻中了敵方的埋伏,以致全軍覆滅,自己也做了俘虜。
觀音堂雕塑,是中國美術史上雕塑藝術精品,其殿內“三教合一”的雕塑,不僅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而且對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宗教藝術也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觀音殿院內還有一株千年的古柏樹,挺拔茂盛、鬱鬱蔥蔥,當地的老百姓認為它有靈氣,每當老百姓孩子生日、開鎖都要去給樹送上小布鞋,在樹底下種蔥種蘿卜。種蘿卜意思是紮根,種蔥意思是希望孩子聰明成長。這也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