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 活化石(1 / 1)

說到“活化石”,大家一定會想到化石樹,化石林什麼的。其實不然,今天我們故事裏講的“活化石”說的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儺戲。對此,人們恐怕會覺得很陌生,什麼是儺戲?它又和我們有著怎樣的聯係呢?恐怕讓你更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市潞城市場的賈村至今仍保留著這一演出形式。

“儺戲”其實是在儺祭舞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戲劇形式,被稱為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它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表演者主要特征是頭戴柳木製做的假麵具,扮作鬼神歌舞,表現鬼神的身世事跡。到了商代這形成了一種固定祭祀的儀式,用於驅鬼或是祛病消災,在曆史各個時期都流行。

儺戲的演出形式很特別,表演大多戴麵具。麵具又稱“臉子”或“臉殼子”,多為木質,近年亦有絲質的,所繪花紋及色彩,各地大同小異。不同角色的麵具造型不同。儺戲的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開壇、開洞、閉壇。開壇和閉壇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開洞門後就演出儺戲劇目。

那麼,咱們潞城市賈村的儺戲又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賈村古時是商賈之地,相傳,賈村有一位經商者到山東泰山遊覽,在碧霞元君宮虔誠祈禱,求財致富。結果還真靈驗了,不但掙了錢,還蓋起了樓房。後來他和本村社首談到了泰山碧霞宮求財的事,建議在本村也修座“碧霞元君”的行宮“碧霞宮”,保佑當地的商賈、婚姻、生子、農耕及正常的生活運作。這個建議得到了社首和全體村民的讚同。於是,村民們紛紛捐銀集糧,在村南修起了碧霞宮,塑了碧霞元君神像。

碧霞宮建成後,為求得每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村上定於四月四日迎神賽社,搭台唱戲,舉行酬神活動。要說當時的賽會規模並不大,僅限於廟前一帶。到了宋朝時期,村民不斷增加,村落不斷擴大,經濟也比較發達,人們認為這是敬奉“碧霞元君”的結果。於是,人們紛紛捐款資助,擴大修建碧霞宮,購置迎神鑾駕、八音會樂器和賽會道具,為碧霞元君舉行盛大的迎神賽會。當時的大賽由主禮及看風水的陰陽先生主持,樂戶伴奏、名廚做貢品。所以流傳有“賈村大賽由三行,王八、廚子、鬼陰陽”之說。

賽社活動由主禮統一指揮,先由八音會引領,後跟迎神鑾駕儀仗隊。凡本村18歲以上50歲以下的男人一律參加扮演,演員身著戲裝,高舉五色龍旗,牌子、金瓜、大傘、小傘,後麵抬著兩頂轎子,一轎內端坐著玉皇大帝,另一個轎子裏端坐碧霞元君,後麵緊跟著馬匹,扛著晃杠,最後跟著香客,十分熱鬧。

賈村賽社活動,由於日本侵華戰爭全麵爆發,1938年才逐漸停止。

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叫杜同海,是個土生土長的賈村人。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賈村儺戲,1995年和民間社火傳承人張枝群每人捐資1萬元,將民間社火主賽場碧霞宮進行了基本修複。同年,又個人籌資,繪製道具圖紙,設計表演服飾,下洛陽、上邯鄲,購置了二月二香火會全套旗牌、鑾駕、傘扇,按賽社舊規恢複了賈村二月二民間社火表演。

1997年,杜同海倡導,市縣各相關部門支持,在二月二香火會的基礎上,再恢複仿古大賽。為了“仿古”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在市縣各相關部門支持下,邀請辦賽社會老藝人50餘人,結合現存的傳承文字資料,依原有的禮儀古規和表演內容,穿用原來或仿製的服裝和道具,仍演隊戲、雜劇、院本,仍有供盞等儀式,按賽社六天日程,進行了仿古大賽,使得這一遠去50年的儺戲又重新展現在人們眼前。

200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所、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決定在長治召開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研究會,在潞城賈村舉辦樂戶文化仿古表演。8月12日至14日,來自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韓國、日本、新加坡及國內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戲曲、音樂、儺文化的專家學者120餘人齊聚潞城賈村,現場觀摩。這一前所未有的大型民間社火表演,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許多國內、國外專業人士的肯定。同年,杜同海被授予“山西省民間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榮譽稱號,賈村也被評為民間文化保護先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