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文學史上有個小說流派叫“山藥蛋派”。對此,人們都耳熟能詳。這個流派以著名作家趙樹理為代表,因其作品中清新濃鬱的鄉土氣息和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而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長篇小說《三裏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趙樹理為了更好地完成《三裏灣》的創作,居然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從而與這個地方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這就是故事裏要講的。
20世紀50年代,長治縣蔭城鎮琚寨村在苟佩芳的帶領下農業生產搞得紅紅火火,名噪一時。1957年6月,國家教育部授予琚寨“全國無盲村”的稱號。1958年12月,琚寨又榮獲了周恩來總理親筆簽名的獎狀,這引起了著名作家趙樹理的興趣。於是,他來到了琚寨村蹲點調研,尋找創作素材和靈感。
在琚寨村隻要一提起這事,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說,趙樹理那時候經常來,第一次來琚寨是在1952年。
李執勤,現在已經74歲了。1957年他還是一個隻有17歲的青年,當時在琚寨完小教書。提到趙樹理,老人家記憶猶新:“對趙樹理,咱稱呼人家是趙老,他那個時候已經著作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很出名了。長得高個子,瘦瘦的,每天穿著個灰衣服。有一天,我正在琚寨完小教書,苟佩芳叫我,說執勤同誌你來,來給趙老師,就是趙樹理抄抄《三裏灣》。”
就這樣,李執勤給趙樹理謄抄《三裏灣》一抄就是幾個月。他和趙樹理每天都是一起辦公,一般都是晚上趙樹理開始寫作,李執勤就在旁邊幫他抄稿子。
李執勤老人還說:“趙樹理來到村裏,一直在玉皇觀的西廂房辦公、寫作。每天黑夜寫一到兩個鍾頭,屋裏一邊有個火炕,一邊有個小桌子,冬天冷了在這個桌子上寫,寫累了後就在炕上睡覺休息。他寫作時,一手拿筆,一手夾煙,深思熟慮之後才開始動筆,但從不熬夜,一般寫到12點就準時關燈睡覺。”
李執勤抄《三裏灣》的事在琚寨傳開了,於是村裏就有一種說法,說《三裏灣》寫的就是琚寨的人和事。然而因為趙樹理的離世,《三裏灣》寫的是不是琚寨的人和事已經無法考證,但可以說《三裏灣》應該有琚寨的影子。趙樹理在《三裏灣》寫作前後一文中也說:“1953年冬天開始動筆寫,中間又因事打斷了好幾次,並且參觀了別人的事,到今年春天才完成《三裏灣》這本書。”
趙樹理在琚寨體驗生活與寫作,依當時他的身份,也算是中央來到地方的大幹部了,可他在生活上從不講究,端起碗來吃什麼都可以,隨便找個地方就可以睡覺。可以說是吃百家飯,住百家屋。為了收集更多的創作素材,他跑東家,走西家,不少農戶都留有他的足跡。其中,苟菊則就是他曾經住過的一戶農家。
苟菊則是苟佩芳的女兒,趙樹理來琚寨時,經常在她家住著。苟菊則回憶說,趙樹理在她家裏住的那會,每天打早就起,起來就繞村裏轉一圈兒。轉回來了,咱還沒起來。等見我們都起來了,他就掃地,瞧見笤帚就撈笤帚,瞧見鐵鍬就撈鐵鍬,不讓他掃還不高興。有時候苟菊則放了學,趙樹理就逗她玩,問她今天上的什麼課,還在她頭上寫字讓她認。他還十分高興與小孩子玩,瞧見哪個小孩子來總要逗,直到把人家逗哭了再逗笑才罷休。
從1952年到1960年左右這幾年時間裏,趙樹理每年都要來琚寨好幾次。他來了走,走了來,有時住個三五天,有時住個幾個月,成了琚寨的常客,琚寨也成了他了解農村、了解農民的一個窗口。村裏老人們回憶說,當時,趙樹理每天夾著個筆記本東家進西家出,這走走那轉轉,刨根問底地打聽稀罕事。他了解的時候說說笑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遇見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都要站住說說話。不論到誰家吃飯,他都會說,不要給我另外做,你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有時,他來了村裏後就自己派飯,“今天我到你家吃飯啊!”這句話村裏人大都聽過,覺得十分親切。
趙樹理是沁水人,自小喜歡吃漿水飯,偶爾搞搞特殊,讓人給他做漿水菜吃,說是改善夥食。他還愛說順口溜、俏皮話。剛開始的時候,琚寨的老百姓還對他敬畏有加,可後來熟悉了,就知道趙樹理是個很隨和的人,什麼話也敢和他說了。趙樹理走進了琚寨,漸漸地他融入了琚寨百姓的生活中,讓老百姓看到了一個著名作家的質樸、純正,也給琚寨留下了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