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美夢成真(1 / 3)

早在50年代初期,阿爾特邁爾就領教過這個科爾的厲害。那時科爾還在海德堡上大學,正值血氣方剛,但他已經是路德維希港基民盟的頭麵人物了。

阿爾特邁爾比科爾年長31歲,以前是位商人。他隻上過國民小學,後來又在一所商業學校進修過,在他任州長期間,他管轄下的一所大學曾授予他名譽醫學博士。就阿爾特邁爾的學曆而言,他與年青的科爾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更不用說像科爾那樣,在分析問題時能把曆史和現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

但是阿爾特邁爾州長可不認為自身有什麼不足,由於年長位尊,他希望青年人對他有一種畏懼感,並且惟命是從。對於那些自高自大,擅自作主的家夥隻會引起他的厭惡,而科爾恰恰是這種人。

科爾和他的青年聯盟公開抨擊“祖父輩”們一手遮天,不給年輕人擔負實際政治責任。他們要求:基民盟應該盡快地取消重疊職務,不要讓年輕人失去鍛煉和施展才華的機會。

這位阿爾特邁爾州長在被青年聯盟搞得束手無策的時候,又不得不放下自尊,低聲下氣地去求助那個比他小了整整31歲的科爾,雖然他討厭這個小夥子,但是卻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如果內政方麵的具體決定和人事安排沒有科爾認可,那麼任何人都休想把事情順利辦成。

青年聯盟的人都聽科爾的,他是青年聯盟的少年英雄。

基民盟議會黨團主席威廉·博登和阿爾特邁爾一樣,很不喜歡科爾。博登是阿爾特邁爾的前任,現已70高齡,但是科爾犀利的口才,遇事不瞻前顧後的作風,常常令他無暇顧及健康而大動肝火。

作為博登和阿爾特邁爾,當然不希望這個被他們視為“叛逆”的科爾有所作為。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這個同他們處處為敵的科爾博士,很快便接替了他們的位置。

具有理政天賦的科爾成功之處在於,看重別人的論點、策略,而不是官職和頭銜。他遵循俾斯麥對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的教誨,不會輕舉妄動,而是耐心地等待著時機。

這一點,從1954年青年聯盟州主席的換屆中就體現出來了,當時,憑著科爾在黨內的影響力和豐富的領導經驗,他完全可以接替青年聯盟州主席彼得·約斯滕的職位。但是,科爾認為自己還沒有一批可靠的人馬而不肯就職。後來,這一職位由科爾的黨內知己海因裏希·霍爾肯布林克接替了。

又如,阿爾特邁爾曾希望科爾出任某一部長缺額,但是科爾拒絕了。當時許多人不理解他,認為他不聰明,而科爾卻認為時機尚不成熟。

1966年8月底,科爾在接受《曼海姆晨報》記者采訪時說:“我今年36歲,來日方長。我曾有機會去波恩任職,但我寧願再等一等。”

在青年時代,科爾就深深懂得,如果他想有所作為必須要有一批可靠的人馬擁護他。因此,從50年代初期他就有意識地把誌同道合的同誌聚集起來,結成聯合陣營。這一政治策略的實施使他在今後的政治生涯中左右逢源。很多有為的青年都願意結識他,靠攏他,而那些政治對手們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決不敢貿然出擊。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爾結交的人越來越多,科爾聯盟的陣容也越來越大。這時海因裏希·霍爾肯布林克、海因茨·施瓦茨、奧托·邁爾和維利巴爾德·希爾夫等人都成為了眾所周知的“科爾分子”。那麼,阿爾特邁爾和威廉·博登討厭的就不僅僅是一個科爾了。

自進入市議會和州議會之後,科爾變得越來越充滿信心。

這種作風使科爾很快有了一批追隨者,有的人甚至把他比作社民黨主席赫伯特·魏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