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女性的魅力(1 / 2)

科爾上台的時候正趕上德國第三次經濟危機。從1980年第二季度開始,德國的經濟漸入困境,到1982年7月,聯邦德國工業衰退到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零。德國的經濟在風雨中飄搖,失業現象比戰後重建時期更為嚴重,據調查數據表明:1982年上半年失業人數為170萬,到了冬季,失業者可能增至250萬。

1982年10月13日,科爾在聯邦議院發表政府聲明指出:在世界經濟浪潮的衝擊下,過去幾年中就毀掉了50萬個工作崗位。不僅如此,今年的情況更加嚴峻,預計有15000家甚至更多的企業不得不宣布破產,失業者中僅青年就將近20萬人。

聯邦德國在低穀中呻吟,他們麵臨的不僅僅是經濟和財政危機,而且還要麵對精神和政治上的危機。這時,國家財政岌岌可危,1982年底聯邦政府的債務將突破3000億馬克的赤字;聯邦、各州、市和郵政部門的總債額將達到7000億馬克。國家部門的債務每天都以2億馬克以上的數字遞增……

在這種每況愈下的氛圍中,人們惶惶如驚弓之鳥。他們害怕失去工作,擔心軍備競賽,惟恐這個國家一蹶不振。許多年輕人擔心前途,不知道明天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麼?有些人則茫然不知所措,沉溺在不切實際的幻想或回憶之中。

鑒於這種情況,科爾上台之後大刀闊斧,厲行改革。他先從削減內閣閣員工資的5%開始,他說:“我們將在政府聲明中要求每個人作出犧牲,我想讓內閣閣員作出榜樣是有益的。”科爾表示,這一措施將從11月1日起執行,並且在今後26個月內所有部長和國務秘書的薪金將削減5%。

美聯社記者評論說,赫爾穆特·科爾這一作法不會明顯地節省開支,也不會解決施密特政府遺留下來的經濟危機。但是,科爾的措施卻是在告訴人們,在他的領導下,西德人準備勒緊褲帶。

為了緩解當前的形勢克服日趨嚴重的失業現象,10月6日科爾召集德國工會聯合會、德國公務員聯合會、德國職員工會的有關領導會談,商討經濟綱領。10月8日,科爾又召集了德國工業聯邦聯合會、德國工商大會、德國農民聯合會、德國銀行聯邦聯合會等10家經濟聯合會的最高領導人座談,群策群力,商討克服失業、提供足夠的培訓崗位和重振德國經濟的有關問題。與會代表認為,鑒於當前的各種危機,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的利益。

科爾政府決定,把公共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和服務員的工資增長率控製在2%以內。此外,科爾還提出削減社會福利事業的支出經費,並製定出了一些具體措施。聯邦德國的公民一直享受著良好的福利待遇,在過去的10年中工資增加了105%,除年假之外,還可以去礦泉療養地享受由國家資助的4個星期的休養,科爾打算取消這項福利。科爾的各項改革政策問世之後,立即遭到工會人士和廣大工人的抵製。

1982年10月22日,德國工會聯合會在法蘭克福、多特蒙德和紐倫堡等城市組織20萬工人舉行遊行示威。憤怒的工人們高喊著口號,抗議政府削減社會福利開支,抗議失業人數的大幅度增長。工會聯合會主席布賴特在法蘭克福舉行的集會上呼籲:聯邦政府計劃采取的革新政策是反社會的,不利於人們的就業,至於凍結工資和削減福利的措施也不會增加工作崗位。他要求政府製定一項較為合適的就業計劃。

冶金工人工會主席洛德雷爾在紐倫堡舉行的集會上提出強烈抗議,他揚言,如果政府一意孤行的話,那麼工會聯合會將同它對抗到底。

1982年10月30日,工會聯合會在斯圖加特和漢諾威組織了18萬人的示威遊行,抗議政府的經濟政策。

麵對著外界的詆毀、誹謗和惡意中傷,赫爾穆特·科爾毫不動搖,他認為,他自己的勤勞、忠誠和對工作的兢兢業業,曆史會給予公正的評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自然能夠理解,他無須為此操心。他需要做的是如何全力以赴地使聯邦德國走出經濟低穀,迎接外界的挑戰;如何在互相對抗的勢力中實現自己的承諾。但是,麵對著這群義憤填膺的工人,科爾不無驚訝地說,我才上任4個星期,怎麼能夠對過去13年發生的經濟問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