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2+4”外長會議(1 / 3)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經在《萊茵河》中,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寫道:

“那天晚上,當我第一次看到萊茵河時,我覺得它確實是一隻獅子。我長久地注視著這驕傲而高貴的河流:凶猛而不瘋狂,原始中卻顯出威嚴……

“是的,我的朋友,這是一條高貴的河流。它目睹了封建社會、共和體製和皇家帝國。它當之無愧,既是法國的驕傲,也是德國的自豪。這條河流既是戰爭者,也是思想家的見證,因為它概括了整個歐洲曆史的這兩大麵貌。在那使法國前進的壯麗波濤中,在那使德國思索的深沉的潺潺水流中,我們都能找到曆史的痕跡……”

1990年5月5日,波恩。

科爾在想:我們的子孫在若幹年之後,應該會想起這一天。從今天開始,對實現全體德國人的自決權來說,再也不存在什麼障礙了。

科爾淺淺地呷了一口酒,一種說不出的舒暢倏然流過他的全身,他走到窗前,向萊茵河的方向遙望。但見耿耿星河,圓月在望,一朵朵奇麗、碩大無朋的煙花升上夜空,將波恩裝扮得分外妖嬈。噢,他想起來了!原來,今天是波恩傳統的“萊茵煙花節”。這時,根舍邁著輕快的步子從外麵走進來向科爾彙報“2+4”外長會議的情況。

當初,六國外長在出席渥太華“開放天空”會議時一致認為,德國人實現統一應該分兩個階段進行,即:先由兩德商榷有關統一的法律、經濟和政治等內部問題;再由兩德外長和蘇、美、英、法四國外長討論與德國統一有關的外部問題,包括鄰國的安全、德國統一後的聯盟歸屬、四大國的權利、戰後邊界等。

在民德大選後,德梅齊埃當選為民德總理並出麵組閣。他和執政聯盟一致認為,為了迅速實現統一,民德必須從政治上作出明顯讓步。即根據西德《基本法》第23條加入西德,並全麵引進西德的社會市場經濟製,盡快建立兩德經濟、貨幣和社會聯盟。德梅齊埃的主張和科爾總理的構想一拍即合,於是,兩德在統一的內部問題上很快取得了一致。這樣一來,如何盡快解決有關兩德統一的外部事宜,便自然而然地成為外長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1990年5月5日,在波恩舉行了首輪“2+4”會議。經過近七個小時的會談,六國外長一致認為,德國人有權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德國統一應當“有秩序地、毫不拖延地繼續進行”。

為了配合兩德內部統一的速度,會議決定,今後幾輪會談的時間表及會談內容:6月份在東柏林召開第二次外長會議,商討德國統一後的聯盟歸屬和在歐洲建立“相應的安全結構的辦法”;7月份則在巴黎圍繞戰後邊界問題進行討論;9月份在莫斯科舉行第四次,也是最後一輪外長會談,議題是:如何結束四大國對德國的權利和責任。

科爾靜靜地坐在那兒皺著眉,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根舍抿了抿嘴唇又說:“這次會議還決定,在第三輪外長會談中,邀請波蘭外長斯庫比舍夫斯基與會,討論德波邊界問題。”

根舍說到這裏,科爾微微一怔,似乎頗感驚詫,但是他沒有打斷根舍的談話。隻聽根舍繼續說:“為了表明誠意,我以聯邦政府的名義向波外長發出邀請信,然後再由即將訪問華沙的美國國務卿貝克麵呈斯庫比舍夫斯基。”

科爾突然抬起頭說:“根舍先生,你能把這件事情再說清楚一些嗎?在這之前,我們一直都反對波蘭介入‘2+4’的討論。”

根舍說:“是的,總理閣下。在這之前我和您的觀點一樣都不讚成將波蘭拉入‘2+4’的會談中來,但是,四大國外長一致表示,他們決不會出賣波蘭,並決定把奧得—尼斯河邊界作為德、波‘永久性邊界’寫進‘2+4’會談的最後文件中,以國際條約形式把它肯定下來。他們的態度非常堅決,我根本沒法說服,隻得應允。”

科爾雙唇緊閉,在沉默片刻之後他長長歎了一口氣說道:“看來,為了祖國的統一,我們隻好作出犧牲了。我想,我們的人民應該理解我們。”

根舍點了點頭,無限感慨地說:“是的,為了祖國統一,我們必須得讓出奧得—尼斯河以東的那片土地。這是曆史向我們索取的報酬,也是那些被逐出家園的人們為歐洲和平作出的一個巨大而特殊的貢獻。”

科爾點燃煙鬥慢慢地吸了一口。他知道這位外長還有許多話想說,他不想打斷他,他希望他的同誌能暢所欲言。

果然,根舍又說:“在解決外部問題上,民德和我們的政府比較接近,有時幾乎同出一轍,這使‘2+4’實際上變成了‘1+4’。例如,蘇聯政府為‘2+4’準備了一個對德和約草案,草擬由12到16個國家簽署。您知道,這個和約我國是不可能接受的。這時,民德外長梅克爾說,民德不需要蘇聯提出的和平條約。這樣一來,在這次會談中蘇聯方麵不得不放棄這個主張了。

“又如,蘇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反對德國的統一方式。他說他不讚成民德按西德基本法第23條加入西德。我立即提醒謝說,外長先生,請您記住這一點,統一的方式是兩德的內部問題,其他國家無權幹涉。這時,梅克爾先生也用婉轉的語氣回絕了蘇聯的這個提法。

“不僅如此,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很多問題上都和我們有著共同的看法,這又使‘2+4’變成了‘4+1’——即我們隻要說服蘇聯,六國之間就不存在分歧。但是,在我看來,蘇聯人並不想同我們作對。在會談結束後,蘇外長說,‘沒有必要渲染出現的分歧’,六國在德國問題上總能找出令大家都滿意的辦法。”

科爾若有所思地說:“統一的目標我們一定能夠實現,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比如,德國統一後的聯盟歸屬問題。西方國家和我們的觀點都一樣,希望統一後的德國能留在北約,甚至表示願意向蘇聯做出讓步,如修改北約戰略,建立北約和華約的接觸,加強同蘇聯的經濟合作等等。但是,莫斯科方麵認為,北約是與蘇聯為敵的集團,如果德國統一後仍留在北約,那麼勢必會破壞歐洲的均勢,危及蘇聯的安全。因此,蘇聯主張,統一後的德國要麼實行中立,要麼同屬北約和華約。外長先生,我們的統一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