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新德意誌的政治巨人(1 / 2)

德國統一是采取東德的5個州申請加入聯邦德國的形式,因此,原西德總理自然就變成全德總理了,從1990年10月3日德國的正式統一,到12月2日全德舉行首次大選,全德議會和全德政府實際上是臨時性質的。原聯邦德國的497名議員,加上從原民德人民議院的400名議員中選出的144名議員,共同組成了全德臨時議會。同時組成的全德臨時政府,除聯邦德國政府的全體成員外,原民德政府中有四人加入了臨時政府。作為過渡時期的總理,科爾領導臨時政府處理全德國的事務。

1990年12月2日,德國舉行了統一後的首次全德大選。全德18歲以上有選舉權的選民共60373753人,參加投票的選民有46996733人,占選民總數的77.8%。宣布參加這次大選的政黨和團體41個,提出候選人近4000名,爭奪聯邦議院656個議席。同一天,首都柏林市議會也舉行東、西柏林統一後的首次選舉。

這次大選熱鬧非凡,參加大選的政黨和團體之多,是曆史上少有的。但真正能夠成為主要競爭對手的仍然是聯盟黨和社民黨兩大黨派,其他的政黨、團體都是陪太子讀書。這與以往西德舉行大選時的情形是不一樣的。所不同的是,這次大選的聯盟黨和社民黨之爭明顯地缺少懸念,沒有了以前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麵。大選前夕,以科爾為首的執政聯盟成竹在胸;而社民黨總理候選人拉方丹和黨主席福格爾則顯得信心不足,他們甚至對應付大選於不顧而搞起了內訌。至於其他小黨和團體,他們所考慮的隻是怎樣爭取到超過5%的法定界限而躋身議會的問題。

10月3日上午,聯邦選舉負責人公布了全德首次大選的最後統計結果。選舉結果正如人們所料的,由聯盟黨和自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獲勝,社民黨和綠黨失利。各黨派得票百分比和在議會中所占議席的情況分別為:聯盟黨得票43.8%,在662個議席中占319席(其中基民盟36.7%,268席;基社盟7.1%,51席);社民黨得票33.5%,占239席;自民黨得票11%,占79席;原西德地區的綠黨得票3.9%。未超過基本法規定的5%的界限,被擠出議會;原民德地區的聯盟90、綠黨和民社黨的得票率從全德範圍分別為1.2%和2.4%,均未超過5%,但根據這次大選在東、西地區分別計票的規定,它們在原民德地區的得票率分別為5.9%和10%,從而進入議會,分別獲得8席和17席。其他幾個得票率較高的黨派和團體是:共和黨2.1%,國家民主黨0.3%,德社盟0.2%,均未超過5%,而未能進入議會。

當時,聯合執政的聯盟黨和自民黨得票合計為54.8%,超過半數,因此,科爾將繼續組閣。選舉結果公布之後,科爾就表示,他領導的聯盟黨和自民黨將繼續聯合執政,並立即開始組閣談判,爭取在年底之前提出新政府組成名單。自民黨主席根舍則表示,自民黨的選舉結果為下一屆政府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聯盟黨和自民黨之所以能在統一後的首次全德大選中獲勝而保持其執政地位,主要是因為執政聯盟實現了德國統一,這就為執政聯盟在大選中獲勝創造了一個雄厚的資本。在統一問題提到日程之前,由於選民對政府的稅收和醫療改革不滿,導致基民盟和自民黨在西德一些省市選舉中接連失利,自民黨甚至被擠出了西柏林和法蘭克福市議會。眼看聯盟黨和自民黨的執政地位朝不保夕,以科爾、根舍為首的執政聯盟抓住時機,利用德國統一這個熱點問題,從政治、經濟和外交等方麵采取果斷措施,甚至在一度引起激烈爭吵的德、波邊界和東、西馬克兌換問題上,也很快扭轉了被動局麵,不斷推進統一進程,以至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即閃電式地實現了德國統一。這一曆史性功績令執政聯盟在選民中威信大增。其次,經濟形勢好也是執政聯盟獲勝的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