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帝國國會議員與國會議員(2 / 2)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成立了一個掛著社會主義招牌的資產階級政府——艾伯特——謝德曼政府,伯恩斯坦退出獨立社會民主黨,擔任了政府金庫(即以後的財政部)的顧問。1920年,德意誌共和國成立,伯恩斯坦被選入議會,積極參加了1920年至1921年間和1922年的捐稅立法會議。1921年春,他奉政府之命在柏林大學開設《社會主義過去和現在的爭論》的講座,繼續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伯恩斯坦對德意誌共和國持積極支持的態度,盡力加以維護,說它是德國作為民族而繼續存在的條件。他在《德意誌共和的產生和最初的活動時期的曆史》一書中,認為德國經濟狀況和社會結構不可能實行社會主義,社會民主黨要想站住腳,隻能同資產階級和資產者合作,而不能對它們采用暴力;公開宣傳“和平長入社會主義”。

與這一思想緊密相聯係,伯恩斯坦對俄國十月革命持反對態度。他認為俄國布爾什維克陷入了“對暴力的無限創造力的迷信”,它是“社會主義的變種”,它的學說是“一種非常粗暴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成了“一種禍患無窮的蹩腳試驗的始祖”,它的專政是“一個黨的專政”,“是極端的社會唯心主義和東方的暴君專製合並”等等。

1924年,伯恩斯坦發表了自傳《一個社會主義者的發展過程》,仍然堅持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他公開聲明“不能收回任何有重要意義的論點”,甚至說“今天甚於任何時候”。

1925年,伯恩斯坦兩度輕微中風,但仍在國會工作了三年多。1928年,他退出國會,不再當議員。伯恩斯坦的晚年是在越來越孤立的狀態中度過的,與黨的領導沒有接觸,甚至產生過自殺的念頭。1932年10月,由於妻子的去世,伯恩斯坦更加消沉,同年12月18日,伯恩斯坦病逝於柏林。

伯恩斯坦晚年對議會極感興趣。他哪裏會想到,在他去世六個星期之後,他曾寄予一切希望的民主德國,突然變成了希特勒的獨裁國家。

縱觀伯恩斯坦的一生,他雖早年就參加了國際工人運動,並一度與馬克思、恩格斯來往頻繁,但他從未成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始終傾向於自由資產階級的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經曆了一個從初步信仰到懷疑最後提出全麵修正的過程。伯恩斯坦認為,社會主義僅僅是人類所渴望的最終理想,而不是對資本主義實行革命的結果;他不相信資本主義將崩潰,也不相信資產階級是寄生的和暴虐的階級;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最後勝利不可能由一次暴力起義而取得,而隻能是逐步改良的結果。雖然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理論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的致命打擊,但時至今日仍在歐洲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他是歐洲各國許多社會民主黨人心中的聖賢。

(執筆:劉黎明)

§§第九章 蘇聯反對派首領——托洛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