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似”到“神似”
前沿課堂
作者:李燕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十幾年來,一直是我堅持的語文教學理念。所謂“從大處著眼”的“大處”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堅持語文課務必以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為根本,關注學生的文化熏陶,關注學生的思想成長,關注學生的情感潤澤。用好語文課這一小小的陣地,提升高中學生應有的文化素養。所謂“從小處入手”的“小處”,指的是高考考查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我認為高中的語文課隻有與高考接軌,才有出路。語文教學必須達到高考要求的高度,才有意義。於是必須一個考點一個考點地講解與訓練,不僅讓學生喜歡學語文,而且讓學生學得會,做得對,得到分。讓語文真正與各學科相關聯,以便觸類旁通、融會貫通。
這節詩歌鑒賞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從三個方麵入手:一是教學目的;二是教學過程;三是教學效果。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1.了解《論語》中關於“詩”的文化,懂得詩歌學習旨在培養國民溫柔敦厚的文化品格,懂得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能夠豐富人類的思想情感,便於人類的文化交流。
2.讓學生準確掌握詩歌事物形象的“形似”與“神似”兩個概念。
3.讓學生學會分析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和內在神韻。從“形似”到“神似”這節課,就是引導學生了解並熟練使用“兩步分析法”。
4.探究在考查鑒賞詩歌形象這一考點時,高考命題的特點及答題思路。通過動筆寫,切實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環節:用《論語》導入,用時3分鍾左右。提前板書好這兩句:(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2)“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通過學生齊讀,老師講解的方式,導入新課。講解時,側重講述詩歌鑒賞的豐富性和意義。
節選課堂實錄如下:
老師:孔老先生說,詩經305篇,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它能夠教人思想純正,不走邪路。
所以孔子刪定的《詩經》,就是他給弟子上課用的語文教材。來看第二句,“詩可以——
學生齊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板書二)
老師:字越少越不好解。孔子在另外一個場合又說過了,“小子何莫學夫詩?”年輕人啊,為什麼不學學詩呢?“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歌可以激發人的情感,可以觀察社會人事,可以交朋友、相唱和,可以揭露時弊、諷諫朝廷。高三了,我們終於進入詩歌鑒賞專題複習,基本上,大家在做詩歌鑒賞題的時候,始終在詩篇內容上麵飛,從來腳沒著過地。不管做那首詩,總覺得意思似懂非懂,人家既然問了咱題,咱就連蒙加猜做吧。所以今天這堂課,老師選了一個非常小的角度,希望大家能把腳丫子找著,然後落到地麵上。
第二環節:用駱賓王的《詠鵝》和毛澤東的《詠蛙》兩首小詩,來明確“形似”和“神似”兩個概念,用時6分鍾左右。因為詩篇淺顯易懂,所以便於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掌握概念並得分析之要領。
節選課堂實錄如下:
老師:從形似到神似,我們首要明確第一個概念——形似。這首詩很典型,別看你從小就會背,我現在讓你分析一下,怕大家不知道怎麼說,你先同桌之間說一說,待會兒找個人來回答:鵝的外在特征。
……
老師:明確兩個概念:第一個,“形似”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