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利己主義的人生態度。持這種人生態度的人,把金錢、權力和個人感官的滿足作為人生的主要目的。為了滿足私欲,不擇手段和方式,不惜損害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在這種人眼裏,人生就是競爭,弱肉強食,人生目的就是使自己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成為超眾之人。在競爭中主張不擇手段,“一旦權在手,便把私來謀”。隻有對自己有利才是對的,其餘都是虛假的,甚至把世界看做投機冒險的樂園。
以上都是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對於農村青年來說要創業成才,成就一番偉業,就要拋棄這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在實踐中樹立積極有為,有益於社會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的特征是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整體意識,持這種態度的人,注意把個人利益的滿足和社會利益的滿足有機結合,並憑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參與社會生活。這種人生態度要求我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麵對人生的困難挫折,知難而進,樂觀向上,頑強奮鬥,創造未來。
3.失敗是成功之母
在創業成才的道路上,往往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成功的創業活動,往往能使人保持良好、積極的心理狀態,而失敗的創業活動,卻容易使人陷入悲觀、消極的心理狀態。對於渴望成才的農村青年來說,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創業的失敗,永遠不會成才。
無論是麵對成功還是失敗,創業者都要有堅忍不拔的品性。著名的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說過:“我的成功乃是從一路失敗中取得的。”愛迪生發明電燈絲的時候,嚐試了將近1000次,但每次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許多人都勸愛迪生放棄,因為失敗了那麼多次,肯定這件事是無法成功的。愛迪生卻不這樣看問題,他說:“每一次失敗都向我證明了這樣去做是不對的,但總會有一次能發現正確的方法。”“失敗乃成功之母”深刻道出了成功的秘密所在。創業者所走的路,肯定會充滿失敗,創業者要時刻做到心中有數,在麵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打擊時,要靠堅忍不拔的精神去克服,要憑頑強的毅力去承受失敗的打擊。更為重要的是在重大的打擊下,絕不喪失前進的信心和勇氣,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再一次奮勇而起。
創業者要知道,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件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失敗是難免的,特別是在創業開始階段。不能因為失敗就否認自己有能力,不要因為別人嘲笑而放棄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在自己失敗的經曆中仔細分析,總結經驗教訓,找到成功的方法,事實上隻要我們不怕失敗,在失敗中不斷總結,就一定會取得成功。什麼事都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失敗,取得成功的過程。按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說法,就叫做“交學費”。隻要不是老交學費,老畢業不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過去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的“六六六”農藥,據說就是經過665次失敗,第666次才成功的。因此,創業就要準備“交學費”。如果怕失敗,怕栽跟頭,農村青年就很難實現自己的成才夢了。由此看來,先得有心理準備:寧願多考慮點失敗了怎麼辦,而不要把成功設想得過於簡單,希望不栽跟頭,成功自然而來。這樣,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就此一蹶不振,反而會振奮精神,總結經驗,接受教訓,繼續創業。
因此,對於農村青年成才來說,一定要正確麵對挫折和失敗。中國有句古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告訴我們“挫折、失敗總有轉機,逆境並非絕境。就看我們能否把握這種轉機,超越失敗,變失敗為成功。”如果我們隻是怨天尤人,消極逃避,自怨自艾,就會失去戰勝挫折,擺脫困難的機會和條件。所以說,創業者一定要在失敗麵前堅忍不拔,善於利用失敗,千萬不要被失敗所嚇倒,所征服。
§§第三章 成才:轉變觀念,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