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揮你的特長
特長是一個人最熟悉、最擅長的某種技藝,它最容易表現一個人在某一方麵的能力和才華,事實證明,能夠發揮你的特長的事業是你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業。因此,當你選擇了能夠發揮你的最大特長的事業時,實際上就意味著你已經在創業的道路上步入了成功的開端。那麼,怎樣將特長作為你創業時的根據呢?
首先,清楚你有哪些特長。無論你的特長是不是你的愛好,你都要清清楚楚地了解它。有些人可能會說,我什麼特長也沒有,就像我沒有任何愛好一樣。這些人其實並不真正了解自己,因為不管是什麼人,他都有一定的特長,沒有任何特長的人是沒有的,隻要你認真地去發現和挖掘,你就會突然發現自己的特長,比如善於做一些細致的工作,善於鑽研技術等等。不要小看這些特長,它有時會使你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所以,農村青年在走向創業之路之前,首先就要盡可能客觀地回答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我究竟有哪方麵的特長?我的這些特長能作為我創業時的依據嗎?了解了自己的特長,並確定這些特長是否就是你的愛好,你就可以很從容地對你將要從事的事業作出選擇了,想想你的周圍或是你所知道的創業成功的人們的經驗,有很多人都是在創業活動中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如果你想成功,就應該向他們學習。
其次,結合實際發揮特長。農村青年在選擇成才方案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實際,選擇有利於發揮自己特長的成才途徑。隻有這樣,才能盡快地把自己的特長轉化為創業的最佳途徑。而且,一旦你這種選擇在實踐中獲得成功,那就一定會從此在創業致富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成就。不但如此,你還會由於自己的特長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而處於高度興奮之中,你的靈感會不斷地湧現出來,從而不斷地創造出能夠使你成才的好主意。並且,你的創造力越是豐富,獲得新的創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新的創意一定會使你走向成功,走向富裕。
當然,如何選擇創業途徑,並沒有統一不變的固定標準,不同的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自身的條件也不盡相同,因此,選擇創業的標準也不同。對於農村青年來說,創業途徑的選擇,靠的是自身的各種素質,靠的是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靠的是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隻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隨時掌握黨在農村的政策,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才能正確地選擇創業途徑,也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和特長,為我國農村社會現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2.邁開創業的第一步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對於農村青年來說,創業成才更是如此。雖說創業開頭難,然而開個好頭卻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開頭順利,就會使創業者增強自信心,並可積累一定數量的資金和經驗,創業之路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有信心和力量。相反,如果開頭沒開好,一開始就先碰了一鼻子灰,賠了一筆錢,就會使農村青年喪失信心,挫傷其創業的積極性。因此,對於既缺乏資金又缺乏經驗的農村青年來說,走好第一步至關重要。一般來說,要選擇投資少,操作易,風險小的項目開始起步,從幹小事起步,一點一滴積累,逐漸走上成才之路。
實際生活中有這樣一條規律,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一般來說,風險大,收益也大,風險小,收益也小,這是不難理解的。通常一些前景不明確、利潤情況不確定的行業或產品,資金投入量也不會大,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必然供不應求,價格必然高於價值,收益也大。但是,正由於前景不明確,利潤不確定,也可能投入資金沒有收益,這正是大多數人望而卻步的原因。對於農村青年來說,應該盡量避免幹風險大的事情,而應該將為數不多的資金投於風險小,規模也較小的事業中去,先賺小錢,再賺大錢,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滾動發展,等資金雄厚了,再幹大事業。
在我們身邊,改革開放這20多年裏,從不起眼的小事幹起,逐漸滾動、逐漸積累而富甲一方的人為數不少。如溫州農民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自帶口糧”、“自帶鋪蓋”、“自費旅遊”全國省、縣、鄉、村,以自身的示範作用,開導了億萬農民的商品意識,幫助他們解下了數千年來捆綁在農民身上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的繩索,終於點燃了全國億萬農民參與市場經濟謀取富裕的希望之火。不僅如此,溫州農民在當地創辦的各種家庭工業、作坊、夫妻店、夫妻攤,使農民們非常容易地找到了市場經濟之門。“溫州模式”比之“珠江模式”、“蘇南模式”、“膠東模式”易懂、易學、易用。1000元就可取得入門資格!溫州模式又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完整的區域市場體係(家庭工業+推銷員+專業市場+其他市場),運轉資本極低,雖然在初期,既原始又粗陋,但易操作,又實惠,因此普及率極高。許多農民從溫州人那裏看到,經商辦廠並非是高不可攀,於是紛紛以“溫州人”為榜樣,開始辦廠辦店設攤。首先是一些青年跨出了“籬笆牆”擺起了攤點,沒多久,幹癟的口袋鼓了起來,生活也獲得改善。後來許多農民越來越多地加入到這支龐大無邊的市場經濟隊伍。溫州模式對中國農民脫貧致富具有指導、示範和鼓勵作用。除溫州模式之外,前幾年在江蘇北部的宿遷縣(現為宿遷市)出現了經濟學稱謂的“耿車模式”。他們圍繞垃圾處理,形成了一個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大產業,成為宿北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這個縣也因此而名揚江蘇以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