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投資規模必須與國力相適應(2 / 2)

投資結構不合理,也是脫離國力實際的重要表現。目前,加工工業出現重複建設,需要加強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工業卻得不到應有的投資。原有企業的更新、改造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卻到處大興土木,鋪新攤子。非生產性建設比重也過大,而且標準越來越高。投資規模過大,結構不合理,造成的結果是投資效益下降,建築成本增大,建設工期延長,建設項目久久不能建成投產,建成後也因能源、原材料等問題不能開工。過多地投資不得不占用流動資金,使得新老企業的日常生產不能正常運轉。固定資產投資的膨脹還會引起消費基金的膨脹。這種現象還嚴重影響了經濟改革的順利進行。改革要求有一個寬鬆、穩定的經濟環境。但是,過於緊張的財政,不能抽出更多的財力來支援改革;物資緊張,價格波動,給發揮市場機製、競爭機製的作用帶來了困難。過於膨脹的投資如果不盡快降下來,勢必造成經濟紊亂、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到頭來隻有被迫進行大的調整。這就是客觀規律的作用,不過不是人們自覺掌握客觀規律,而是客觀規律強製地發揮作用。這樣不能不給經濟生活帶來損失,使經濟建設走一段彎路。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兩次大調整,便說明了這個道理。1958-1960年平均每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高達40.2%;1978年,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22%。結果造成國民經濟大起大落、比例嚴重失調。它迫使壓縮投資,進行大的調整,這樣才使國民經濟重新走上協調發展的軌道。

投資規模必須適應國力這一客規律為什麼不能被大家認識,違背這一規律的現象為什麼不能得到及時有力的糾正呢?這是由於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局部和整體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人們又住住容易看到現象,不容易認識本質,隻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局。就拿某些加工工業、高級賓館來說,如能擠掉其他項目,列入計劃,建成以後確能增加產值、擴大就業、獲取利潤。這種表麵的、局部的、暫時的現象可以掩蓋事物的本質。從全局、長遠來看,這些項目的建設會擠占重點項目的資金,會增加物資的緊張,建成後會造成重複、過剩。各個地區、單位站在局部的立場,出自小集體的利益,就看不到全局和本質。爭投資,搶指標,以反對“一刀切”為名,強調自己特殊,誰也降不下來,就是由此產生的。

為了克服盲目性,提高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自覺性,就要統一認識,認識事物的本質,認識客觀規律。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做到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隻有堅決把過多的投資壓下來,端正投資方向,調整投資結構,縮短建設周期,提高投資效益,才能使我國有限的資金起到應有的作用,才能使國民經濟得到長期、穩定、協調的發展。這樣,既符合全社會的利益,也符合單位和個人的利益。

原載1987年2月21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