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儲蓄存款在曆史上起過積極作用。在當時市場供應緊張的狀況下,居民把錢存到銀行,實行延期消費,起到緩和市場供應緊張的作用。國家把居民儲蓄存款用作建設資金,把消費基金暫時轉化為生產基金,緩解了國家建設資金不足的困難,無疑是對國家建設的支援。
今天,居民儲蓄存款仍然是國家財政和銀行信貸的重要支柱。1998年中央財政共發行國債3891億元,為了擴大內需,財政增發1000億元國債,銀行也相應增加了貸款。這些舉措,除了企業的資金以外,沒有居民儲蓄的“存款搬家”是難以實現的。居民儲蓄存款還是銀行放貸的主要資金來源。1999年4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是88400億元,企業存款餘額是32103億元。如果沒有58369億元的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這個大頭,銀行信貸是無法平衡的。人們有一種錯覺,似乎幾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存款都閑置在銀行白拿利息,應該盡快花出去。其實這些錢已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在財政平衡和信貸平衡中充當著不可缺少的砝碼。
在當前社會保障製度尚不完善,改革預期不夠清晰的情況下,人民群眾為了防備生老病死、下崗失業和意外事故的需要,不能不留下“保命錢”。盡管一再降息,物價下降,居民儲蓄仍然增勢不減。這樣,對保障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緩解國家和社會負擔,維護社會穩定都大有好處。再說,居民儲蓄不僅會減少市場需求,同時也是擴大市場需求的重要來源。存錢是為了到時候有錢可花,純粹的守財奴是不多見的。儲蓄存款推遲了消費,把今天的收入推遲到明天去消費,那麼,昨天、前天存的錢不也會在今天消費嗎?我們講居民儲蓄的數額是指“存款餘額”,其實每日每時各個儲蓄點上既有大量儲戶在存款,也有大量儲戶在取款。儲蓄還是為了存夠足量的數額去滿足大額的消費,不是天天有人為了購買大件耐用消費品,為了住、行、學、遊在提取存款嗎?即使有消費信貸,也要有一筆首付款。所以,儲蓄這個水池,不僅有蓄水的功能,而且有放水的功能。
看來,“寅吃卯糧”也好,“卯吃寅糧”也罷,老百姓吃的糧還是不多,儲蓄率雖高,最終消費率卻偏低。要多吃糧就得多分糧,更要多打糧,做好生產、分配、流通、消費良性循環這篇大文章。
原載《求是內部文稿》1999年第16期